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讼愬的意思、讼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讼愬的解释

见“ 讼诉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讼愬是汉语中的一个文言复合词,由“讼”与“愬”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向控告、申诉,尤指在司法或伦理层面提出诉求或争议。以下从字源、释义及用法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分解

  1. 讼(訟)

    • 本义:争论,辩驳。《说文解字》释为“争也”,指因是非曲直而起的争执,后引申为法律层面的诉讼。
    • 语境延伸:在儒家经典中,“讼”常含负面色彩,如《论语·颜渊》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强调以德化民,减少争讼。
  2. 愬(诉)

    • 本义:告发,申诉。《说文解字》注“告也”,特指向权威者陈情或控告不公。
    • 通假关系:“愬”为“诉”的古字,二者互通,如《诗经·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二、复合词“讼愬”的释义

“讼愬”作为并列结构的复合词,强调通过正式渠道提出控告或申诉,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司法纠纷或伦理争议的场景:


三、典籍用例与语境

  1. 《论语》中的伦理争议

    子路曾向孔子“讼愬”对公西华过度馈赠的不满(《论语·雍也》),此处指道德层面的申诉,非法律诉讼。

  2. 汉代司法文书

    居延汉简中“民相讼愬”的记载,反映基层民众通过官府解决财产纠纷的史实。

  3. 唐宋律法语境

    《唐律疏议》规定“讼愬不实”者反坐,凸显申诉行为的法律严肃性。


四、与近义词的辨析


五、现代关联与语义演变

“讼愬”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其概念融入“申诉”“信访”等制度中。研究该词有助于理解传统司法文化中的“无讼”理想与平民申冤机制,如《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对此有专章探讨。


参考文献来源:

  1. 《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2. 《居延汉简研究》(文物出版社)
  3. 《唐律疏议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讼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释义

2.词源与文献例证

3.词形演变

4.现代使用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证,可参考《宋书》或《颜氏家训》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艾绶迸芽变元音碧瓐柴丬娼家尘宵齿筭愁沮欻吸处世哲学典领诋突断案端丽芳润粉末富矿浮媚敷求肤俗俯听庋掌汉帝杏貉子呵壁问天徊肠伤气酱缸集蓼经説谨身节用九成宫醴泉铭就戮计左絶命词惧然块规兰掖劳考廉车邻近朴马牵梦骑牛读汉书阒阒曲形失度适心衰俗松花饼桃绽窕邃梯度土圜退志土毛未第僞书蓊勃贤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