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锁国政策的意思、锁国政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锁国政策的解释

日本江户幕府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1639年幕府颁布《锁国令》,规定严禁与外国(中国、荷兰两国除外)通商。直到19世纪中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时代”方告结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锁国政策指一国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主动限制与外部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形成封闭性治理体系。该词源于汉语词汇“锁”与“国”组合,字面意为“锁闭国家”,现多用于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对外封闭现象。

从历史语境看,锁国政策具有两层典型特征:其一表现为限制对外贸易,如1633-1854年日本江户幕府颁布《锁国令》,仅允许中国、荷兰商船在长崎进行有限交易,并禁止基督教传播(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对外关系史》);其二涉及信息管控,例如中国清朝推行的“一口通商”制度,将对外交涉集中于广州十三行,同时编纂《海国图志》等文献时选择性收录海外情报(《清史稿·食货志》)。

语言学角度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通过法令禁止或限制对外交流的政策”,该定义揭示其核心要素包含三个维度:强制性法令约束、主权主体实施、双向交流阻断。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该词常被引申为比喻性概念,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中曾用“知识锁国”形容技术垄断行为。

此类政策的影响具有历史辩证性:短期可维持政权稳定与文化独立性,如江户时代锁国令延缓了殖民势力渗透;长期则易导致技术滞后,典型如清朝闭关政策后期军工技术代差扩大(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当代全球化语境下,该词更多作为历史参照概念,用于分析国际贸易壁垒或文化保护政策的边界问题。

网络扩展解释

“锁国政策”指一个国家采取封闭自守的政策,限制与外界的经济、文化及人员交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锁国政策的核心是限制内外流通,包括禁止对外贸易、限制人员往来、阻隔信息传播等。其目的多为保护国家利益、维持政治独立或防止外来文化冲击。

二、典型历史实例

  1. 日本江户幕府(1639-1853年)

    • 背景:为遏制基督教传播和防止地方势力借助外贸扩张,幕府于1639年颁布《锁国令》。
    • 措施:仅允许中国、荷兰商人在长崎通商,严禁日本人出海,驱逐其他欧洲国家人员。
    • 影响:虽维持了国内稳定,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科技发展,最终因美国“黑船事件”被迫开放。
  2. 中国清朝(17-19世纪)

    • 背景:防范西方殖民侵略,实行严格海禁,仅保留广州“十三行”作为通商窗口。
    • 影响:虽短期内抑制了走私和海盗,但长期导致技术落后、经济封闭,加剧了近代化进程的滞后。

三、政策原因与评价

四、现代启示

孙中山等近代思想家曾批判锁国政策,强调开放交流的重要性。历史表明,过度封闭可能导致国家落后于全球化进程。

别人正在浏览...

百灵鸟博学宏才不止禅房传为佳话炊帚眈眈虎视打誓顶门眼耳括子防贼凤晨风驰霆击该括改寤轧账鸿誓宏休回跌坚悍解腕刀近谤跻致倨见钧分宽顺枯甲阃才劳劬两边陵虚龙亶笼弦卢旺达绿草明洽蟠桃胜会钤勒儒臣三梦砂丁扇马生蓍十八子蓍簪霜葩殊造四禅定耸昧松烟墨所至梯土痛骨托想违志无恶相法相复宵旰图治消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