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裹糇粮的意思、裹糇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裹糇粮的解释

谓携带熟食干粮,以备出征或远行。语出《诗·大雅·公刘》:“迺裹餱粮,于橐于囊。” 朱熹 集传:“餱,食。粮,糗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至于 公刘 遭 狄 人之乱,去 邰 之 豳 ,身服厥劳。故其《诗》曰:‘乃裹餱粮,于橐于囊。’‘陟则在巘,復降在原,以处其民。’以至于 太王 为 戎 翟 所逼,而不忍百姓之命,杖策而去之。” 清 王昶 《郭舟山庙碑》:“裹餱粮兮争先后,妖星吐芒兮昼纬於天。”亦省作“ 裹餱 ”、“ 裹粮 ”。 晋 刘琨 《答卢谌》诗:“裹粮携弱,匍匐星奔。” 宋 崔伯易 《感山赋》:“南方诸山,非復昔时,材不爱而木不蕃,畋不时而兽不滋,迨有千里不毛,裹餱莫支,是天地阴阳昼夜长养,犹不能以充其欲。” 元 虞集 《橐驼图赞》:“裹餱启行,致祚八百,史臣作雅,稽古允若。”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太平世地地相同,地地平等,不待裹粮远学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裹糇粮”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携带干粮的固定搭配,其释义可从字词拆分与整体语境两个角度分析:

  1. 单字释义

    • 裹:《汉语大词典》释为“缠绕、包裹”,此处指将食物用布帛等物包捆以便携带。
    • 糇:通“餱”,《古代汉语词典》注为“干粮”,特指经晾晒脱水便于贮存的谷物制品,如炒米、糗粮等。
    • 粮:据《说文解字注》考释,本义为“谷物总称”,此处引申为旅途食用的粮食储备。
  2. 整体语义 该词组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中“乃裹餱粮,于橐于囊”,《辞源》考证其描述周人迁徙时准备行粮的情景,指用布袋包裹干粮以备远行之需,体现古代农耕民族迁徙、征戍时的物资准备方式。

现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补充说明,该词在唐宋诗文中常借指志士远行追求理想的物质准备,如文天祥《正气歌》化用典故时赋予精神象征义。

网络扩展解释

“裹糇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行军、迁徙或远行时的物资准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
    指将干粮包裹携带,以备出征或长途跋涉使用。具体指将熟食(如糗,即炒熟的米麦)装入囊袋中携带。这一行为源于《诗经·大雅·公刘》中的记载:“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描述周人祖先公刘带领族人迁徙时准备食物的场景。

  2. 词语结构

    • 裹:包裹、捆扎。
    • 糇(hóu):干粮,特指熟食。朱熹在《诗集传》中注释为“食”,即可直接食用的成品粮。
    • 粮:原指未加工的谷物,此处与“糇”连用,泛指行军所需的食物储备。

二、历史用例与文化背景

  1. 古代文献引用
    晋代干宝在《晋纪总论》中提到:“(公刘)身服厥劳,故其《诗》曰:‘乃裹餱粮,于橐于囊’”,以此说明古代领袖身先士卒、与民共劳的品质。

  2. 实际用途
    古代交通不便,远行或迁徙时需提前准备便于携带、耐储存的食物(如炒米、干饼),装入“橐”(无底口袋)或“囊”(有底口袋)中,确保途中补给。

三、现代引申与扩展

部分现代解释将其泛化为“提前储备必需品”的比喻,如出行前准备物资或应对突发情况的储备行为。但需注意,这一用法并非传统文献中的原意,而是基于本义的引申。

别人正在浏览...

懊绪办严柴扉缠萦愁辛存十一于千百代追打离婚呾蜜大小米妒母翻手云覆手雨枫林落照格佞锢陋候逻家禄假年禁忌证峻恶孔阜块体枯僧离鬽罗钳吉网没法奈何没皮柴梦龄明渠密勿宁意翩眇萍聚千秋岁引钱义秦二代清歌曼舞啓足桑管三衙家赏秩收瘗兽樽诉牒所见略同退淡讬载拓造王蓬芮枉妆宛引违欢味如鸡肋未由文亩雾霭五畜无私有意相异闲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