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露次的意思、露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露次的解释

止宿野外。《后汉书·献帝纪》:“壬申,幸 曹阳 ,露次田中。”《晋书·元帝纪》:“及 西都 不守,帝出师露次,躬擐甲胄,移檄四方。”《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露次者,出宿于野,上无屋宇。”《新唐书·孔纬传》:“时羣臣露次 盩厔 ,为盗剽胁,衣囊略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露次,汉语词汇,现多用于古汉语语境或特定学术领域,其核心含义指在露天、野外或无遮蔽处驻扎或停留。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露: 指露天、野外、没有遮蔽物覆盖的地方。引申为暴露在外。
    • 次: 在古汉语中常指行军或旅行途中停留、驻扎。《说文解字》释“次”为“不前不精也”,段玉裁注:“不前不精,皆居次之意。” 引申为临时停留、驻扎的处所。
    • 露次: 两字结合,字面意思即“在露天的地方驻扎停留”。强调住宿或停留的环境是在野外,没有房屋等遮蔽物。
  2. 具体含义与用法:

    • 指在野外宿营: 这是最核心的含义。常用于描述军队行军途中在野外扎营,或旅人因路途遥远、条件所限不得不在露天过夜的情况。例如:“大军远来,露次荒野。”(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235页“露”字条目下相关义项及“次”字条目下相关义项)。
    • 引申指处境艰难或简陋: 由于露天住宿意味着条件艰苦、缺乏保护,故有时也引申形容处境艰难、简陋或暴露于危险之中。例如:“流离失所,露次风餐。”(此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其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3. 文献例证: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可见。例如,《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记载董卓军队的行径:“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时人以为秦始皇见长人于临洮,乃铸铜人。卓,监奴之子,何必铸此?卓所得义兵士卒,皆以布缠裹,倒立于地,热膏灌杀之。时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挑战,而潜使锐卒从小平津过津北,破之,死者略尽。冬,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卓遣将李傕诣坚求和,坚拒绝不受,进军大谷,距洛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间,卓败走,却屯黾池,聚兵于陕。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坚乃扫除宗庙,平塞诸陵,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黾池间,以截卓后。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洛邑。于是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时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郡兵讨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亨之。卓所得义兵士卒,皆以布缠裹,倒立于地,热膏灌杀之。” 其中虽未直接出现“露次”一词,但描述了军队在野外(如黾池、陕)驻扎的情形,符合“露次”的核心场景(来源参考:《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露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表示在露天、野外或无遮蔽的地方驻扎或停留,常用于描述军队行军或旅人途中的艰苦住宿条件。其核心在于强调停留环境的暴露性和缺乏遮蔽。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主要出现在古籍、历史研究或特定文学作品中。

网络扩展解释

“露次”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但根据权威资料,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 止宿野外(主流解释)

含义:指在野外露宿或临时驻扎,无固定居所。
出处与示例:

使用场景: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军队或帝王在行军、避难时的临时驻扎行为。


2. 不足或不充分(较少见)

含义:形容数量、程度或质量不够(此解释仅见于部分词典,权威文献中未广泛使用)。
示例:


综合建议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后汉书》《晋书》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权威历史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绊马坑闭门谢客鉢特摩不费之惠彩牋苍烟侧寒豺目川光麤健当离典型环境二垂方舸锋栝风疹工程热物理学鼓劝醢醓熯造宏丽会标虎仆检测奸竖侥幸枷稍颈尾谨谨寖密就棍打腿苦莘礧碕流化录声履霜谩生茂密梅黄雨门生天子末校攀橑匏甖奇缺鹊音上铺山尊盛藻十八高贤手下人天象条规提调恫恐违慢温温误差五谷丰熟无友宪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