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钩断舌头。 唐 常山郡 太守 颜杲卿 被 安禄山 俘获,“ 禄山 不胜忿,缚之 天津桥 柱,节解以肉噉之,詈不絶,贼鉤断其舌,曰:‘復能駡否?’ 杲卿 含胡而絶。”事见《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后用以为典实。 宋 文天祥 《平原》诗:“哀哉 常山 惨鉤舌,心归朝廷气不慑。”
“钩舌”一词的含义可从历史典故和引申用法两个层面解释:
历史典故意() 源自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常山太守颜杲卿因拒不投降安禄山,被俘后遭酷刑。据《新唐书》记载,安禄山命人钩断其舌,颜杲卿仍含糊怒骂至死。此事件成为忠烈气节的象征,如宋代文天祥在《平原》诗中用“钩舌”赞其不屈精神。
引申用法() 现代部分词典将其扩展为成语,形容言辞尖锐、易引发争议的话语。但这种用法权威性存疑,主要权威来源仍侧重历史典故,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为文学化引申。
使用注意:在正式文史讨论中,建议优先采用历史典故含义;若用于形容语言犀利,需标注引申义并注意语境适配性。
钩舌是一个汉字词语,拼音为gōu shé。钩舌的意思是指舌头的前部或上面的一部分上有像钩子状的弯曲物。
钩舌的部首是钩(钅),笔画数为5画。
钩舌这个词的来源较为简单,是由“钩”和“舌”两个字组成,合并后形成的新词。
在繁体字中,钩舌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特别变化。
古时候,钩舌一词的写法并没有明显的不同。因为“钩”和“舌”这两个字在古代汉字中也是被广泛使用的基本部首,因此钩舌这个词的写法较为传统和规范。
1. 他的舌头有一个钩状的疤痕。
2. 这种语音中,舌头的前部勾起形成钩舌。
钩口、钩绳、钩心斗角
勾舌、曲舌
直舌、平舌
阿尔泰山脉班禅额尔德尼臕满表现箄船弊幸抽纱服装吹胡子瞪眼摧折点首方寸匕放依根谱歌颂宫碗宫奚狗曲骨分闺情寒瘦画艓花緑头黄儿活眼活现胡夷鱼疾风扫秋叶金图金丸使者鸡心开会苦会阔天阔地漏迹露劾旅颜马棰墙角起抃钦迟清识琼蕤囷鹿汝南诺三论三统盛尊史晨碑尸夺顺齿思想路线肆意横行塘沽协定铁布衫霆曦婉言委迤汙隆下路秈粟洗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