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病。戾,通“ 癘 ”。《墨子·尚同中》:“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穀不孰,六畜不遂,疾菑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 孙诒让 间诂:“戾疫,即《兼爱》下篇之‘癘疫’。戾、癘,一声之转。”《墨子·天志中》:“是以天之为寒热也,节四时调阴阳雨露也,时五穀孰,六畜遂,疾菑戾疫凶饥则不至。”
戾疫是汉语中表示恶性传染病的复合词,由“戾”与“疫”二字构成。从词源学分析,“戾”本义为乖张、暴烈,《说文解字》释为“曲也,从犬出户下”,引申指违背常理的灾祸;“疫”则特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玉篇》记载“疫,疠鬼也”,《周礼》郑玄注称“疫,疠气不和之疾”。二字组合后,“戾疫”指代具有强烈传染性和高致死率的恶性瘟疫。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该词多用于描述突发性大规模传染病。如《黄帝内经·素问》提及“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虽未直接使用“戾疫”一词,但所述病症特征与之相符。明代吴有性《温疫论》记载“戾气说”,将传染病因归为“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一理论被视作古代对戾疫本质的重要认知突破。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戾疫”属于书面语词汇,常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及传统医学领域。其近义词包括“瘟疫”“疠疫”等,但“戾疫”更强调疾病的凶险性与传染异常性。需注意该词与普通传染病的区别,如《中国疫病史鉴》将“戾疫”定义为“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
“戾疫”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严重的流行性疾病或瘟疫,强调疾病肆虐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该词由“戾”(通“疠”或“癘”,意为疫病)和“疫”(流行病)组成,属于同义复词,通过叠加强调疾病的危害性。
通假关系
“戾”与“疠”“癘”为通假字,三者音近义通(“戾”“癘”属一声之转),均指向传染性疫病。
文献例证
最早见于《墨子》,如:
“戾疫”是古代汉语中对严重传染病的统称,兼具语言学上的通假现象和文化上的灾异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墨子》相关篇章或孙诒让的注释。
白首不渝边海朝岚撑距吃诟充摄村姬道在屎溺点点钉密钉盘星二滩水电站反闭废逐赶巧更居归饷汉廒话本欢说歡跃火鸡僥绕交游玑镜空阙阔颡狼外婆滥尸冷战蛮野濛篾明酌牌牓炮牂潜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器使七星坛榷虑让道容积山词升极生务沈藴石步十善黇鹿填卫铤钥湍波彖传挽道瓦上霜翔飞相侔香麞销沮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