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照明用的油火。 南朝 梁 何逊 《为衡山侯与妇书》:“心如膏火,独夜自煎。” 宋 苏轼 《上元夜》诗:“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復举膏火,松间见层层。”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重贬》:“相逢顷刻时,离情又催,心如膏火有谁知。” 清 方文 《穷冬六咏·无油》:“坐不惜膏火,愁随更漏长。”
(2).特指夜间读书用的灯火。因亦借指勤学苦读。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不是无膏火,劝郎勤六经。” 宋 苏轼 《送蜀僧去尘》诗:“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三年膏火,冀博一第,不图竟落孙山。”
(3).指供学习用的津贴。《明史·杨爵传》:“兄为吏,忤知县繫狱。 爵 投牒直之,并繫。会代者至, 爵 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红楼梦》第九回:“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他在局里,却还是当一个学生的名目,一个月才四吊钱的膏火,你叫他怎么够用啊!” 梁启超 《辛亥革命的意义》:“前 清 末年办学堂,学费膳费书籍费,学堂一揽干包,还倒贴学生膏火。”
膏火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历史词汇,其解释可从词源、引申义及文化应用三方面展开:
词源与本义
“膏”指油脂,“火”即灯火,本义指古代照明所用的油灯燃料。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庄子·人间世》“膏火自煎也”,此处以膏火燃烧比喻事物因自身特性招致灾祸。
引申为求学资助
自宋元起,“膏火”衍生为书院、官学向学生发放的生活津贴,涵盖饮食、灯油等费用。例如清代《钦定国子监志》记载,国子监生员按月领取膏火银,以支持其学业。此用法突显古代教育体系对寒门学子的经济扶持。
文化内涵与历史实践
膏火制度在明清书院尤为普遍,如岳麓书院通过学田收入向生徒发放膏火钱,成为科举时代“助学体系”的缩影。这一制度既保障了学子基本生活需求,亦体现“重教兴学”的传统理念(参考《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清代卷》)。
需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膏火”一词已鲜少使用,其历史含义主要见于文献研究与传统文化论述。
“膏火”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夜间学习或工作的费用
古代读书人夜间点灯苦读需耗费灯油,因此“膏火”被用来比喻求学的经济开支。例如《明史·杨爵传》提到资助学子“资以膏火”,即提供学习津贴。
书院或学塾的运营经费
在明清文献中,“膏火”也代指维持教育机构运转的费用。如《红楼梦》第九回提到“学中膏火之费”,即指学堂的公共开支。
现代汉语中,“膏火”一词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如字面灯火、求学费用或机构经费)。
哀悫捱三顶四报忧熛鸷柴虒传馨触诊达乡登祚地工犯对放旷甘雨随车共德工稳狗儿年寡婶沽激辊子果艺故叶汗下驾乘戋戋琐琐击钵催诗劫富救贫井室精诵今文学久次九叠篆忌怨列传凌跃流颷龙威燕颔马领麻命谩语面革面面相窥渺莽明罚敕法蝻虸跑调平林兵青墀青逵轻险穷乡湫闭揉制善书十停石影绦笼炜烁无絃琴夏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