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照明用的油火。 南朝 梁 何逊 《为衡山侯与妇书》:“心如膏火,独夜自煎。” 宋 苏轼 《上元夜》诗:“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復举膏火,松间见层层。”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重贬》:“相逢顷刻时,离情又催,心如膏火有谁知。” 清 方文 《穷冬六咏·无油》:“坐不惜膏火,愁随更漏长。”
(2).特指夜间读书用的灯火。因亦借指勤学苦读。 唐 杜甫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不是无膏火,劝郎勤六经。” 宋 苏轼 《送蜀僧去尘》诗:“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三年膏火,冀博一第,不图竟落孙山。”
(3).指供学习用的津贴。《明史·杨爵传》:“兄为吏,忤知县繫狱。 爵 投牒直之,并繫。会代者至, 爵 上书讼冤。代者称奇士,立释之,资以膏火。”《红楼梦》第九回:“凡族中为官者,皆有帮助银两,以为学中膏火之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他在局里,却还是当一个学生的名目,一个月才四吊钱的膏火,你叫他怎么够用啊!” 梁启超 《辛亥革命的意义》:“前 清 末年办学堂,学费膳费书籍费,学堂一揽干包,还倒贴学生膏火。”
“膏火”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含义:
夜间学习或工作的费用
古代读书人夜间点灯苦读需耗费灯油,因此“膏火”被用来比喻求学的经济开支。例如《明史·杨爵传》提到资助学子“资以膏火”,即提供学习津贴。
书院或学塾的运营经费
在明清文献中,“膏火”也代指维持教育机构运转的费用。如《红楼梦》第九回提到“学中膏火之费”,即指学堂的公共开支。
现代汉语中,“膏火”一词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如字面灯火、求学费用或机构经费)。
《膏火》是指灯盏中的油灯火焰。这个词常用于描述照明光亮。
《膏火》的拆分部首是「月」,总共有10个笔画。
《膏火》这个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用油作灯的时期,当时人们利用动植物的油脂炼制成的膏油来点亮灯盏,使之产生明亮的火焰。
《膏火》的繁体字是「膏火」。
在古代,「膏火」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膏火」这两个字。
1. 整夜风雨中,屋内的膏火映得房间温暖而明亮。
2. 在这个小村庄里,幽暗的夜晚只有「膏火」能带来一丝希望和安慰。
膏油、火焰、火光、明火等。
灯火、明火。
黑暗、无光。
八宝饭百钱卜扒开半蟾班朝抱表寝绳辟吏鼻亭山不可须臾离不阴不阳草麻冲州过府酬庸踔厉骏发攒三集五存义得脸德胜头迴递过定点数顶括括钉嘴铁舌动荡不定遁世絶俗浮誉赶热闹勾哄骨董囊龟室珪璋特达交口较射矫行节敛镜破钗分矜迈巨猾狂吟老监敛泪龙扰论点马服子蒙尨门势木构曝巫牵丝清悫轻桡三阳开泰沈毅慑詟试选石云霜溪输入阻抗塔什干捅咕无它汙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