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匡正时弊。 汉 蔡邕 《郭有道碑》:“砥节励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后汉书·朱穆传》:“﹝ 穆 ﹞常感时浇薄,慕尚敦篤,乃作《崇厚论》……又著《絶交论》,亦矫时之作。”
(2).故违时俗。 唐 元结 《吕公表》:“公明不尽人之私……直不指人之耻,故名不异俗,跡不矫时。”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三状》:“今臣等勤勤恳恳,且愿竭力塞下,岂置身艰苦,违人情之所乐以矫时干誉者哉。”
“矫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纠正当时的社会弊端或不良风气。例如:
指故意违背当时的流行风尚,表现为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在成语“矫时慢物”(出自《后汉书·祢衡传》)中,“矫时”与“慢物”结合,形容对现实不满且态度傲慢的文人特质。
注:以上解释综合了《郭有道碑》《后汉书》等古籍用例及词典释义。如需查看完整古文出处,可参考、4、6等来源。
矫时(jiǎo shí)是一个由“矫”和“时”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
将矫时分开来看,它的部首是“⺣”(罒),笔画分别为9和10。
矫时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献和文化。它主要用于形容人们纠正或调整时间或日程安排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矫时”被写作“矯時”。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方式中,“矫时”的写法可能会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资料,它可以写作“糺時”或“糾時”等变体。
1. 他经常矫时赶路,以确保准时到达。
2. 作为一名忙碌的商人,他时常需要矫时安排会议和行程。
矫正、矫健、矫情、矫揉造作
调整时间、改变计划、调时
按时、守时、遵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