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宫媵的意思、宫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宫媵的解释

帝王的姬妾。 清 戴名世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宫媵相从患难者颇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宫媵

释义

“宫媵”指古代宫廷中随嫁的侍妾或陪嫁女子,属媵妾制度范畴。其中“宫”指帝王居所,“媵”(yìng)本义为陪嫁,后特指随正妻出嫁的妹妹或侄女等女性亲属,其身份介于妻与妾之间。

历史制度背景

周代贵族婚姻实行“媵妾制”,诸侯娶妻时,女方需以侄、妹陪嫁,形成“一娶九女”的礼制。宫媵作为陪嫁群体,需侍奉君主及正室夫人,部分可因生育晋升为侧室,但地位始终低于正妻。如《仪礼·士昏礼》载:“媵,送也,谓女从者也。”

文献例证

  1. 《左传·成公八年》:卫人来媵共姬,礼也。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
  2. 《史记·秦本纪》:缪公以宗女为太子妇,媵以秦女五人。
  3. 唐代律法:据《唐律疏议》,媵妾犯法可减刑一等,区别于正妻,反映其等级差异。

语义演变

汉代后,“媵”渐与“妾”混用,泛指侍妾。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辨析:“古者媵为妾之名,然实与后世俗称之妾不同。”强调早期媵女具宗法纽带,后泛化为普通姬妾。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宫媵”是一个历史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指帝王的姬妾,属于古代宫廷中对君主侍妾的称谓。该词由“宫”(指宫廷)和“媵”(原指陪嫁的女子,后引申为妾室)组合而成,强调其宫廷附属身份。

文献例证
清代戴名世在《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中记载:“宫媵相从患难者颇多”,描述南明时期部分宫妾追随君主共历危难的情景。

补充说明
“媵”本为周代贵族婚姻中的陪嫁制度,后泛称妾室。该词现代已罕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研究语境中。读音为gōng yìng(注音:ㄍㄨㄥ ㄧㄥˋ)。

别人正在浏览...

班禅额尔德尼宝典保申本末体冰绢波槎布袋和尚不可企及不可言喻残削虿锋赤牛中尉抽泣恩荣二化螟匪辟附载圭瑞荒躭胡蜂讲肄叫啕进退裕如决云峻望开谈硜执賫表老郎神劳心酹奠乐喜六谷罗繖律人毛茸马资猛可里末编募缘疏趴蛋剽狡评奬平静平世千瓦其道无由青草绮云飒焉慴惧识职束狭夙沙叹讶条刺屠沽儿帷荒无情无彩削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