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罗伞 ”。仪仗行列中的伞盖。《宋史·仪卫志五》:“﹝皇太子﹞朝謁宫庙及陪祀……用三接青罗繖一,紫罗障扇四人从。”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中原数顶黄罗伞,何不多多出赏钱。” 清 黄遵宪 《拜曾祖母墓》诗:“前行张罗繖,后行鸣鼓簫。”
“罗繖”(也作“罗伞”)是古代仪仗行列中使用的伞盖类器物,主要用于彰显地位或礼仪装饰。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罗繖以丝织品(如罗纱)制成,伞边分层,常见二至三层,层数越多代表使用者品级越高。其材质轻便且带有精致纹样,兼具遮阳与仪仗功能。
等级象征
在仪仗制度中,三檐罗繖的规格高于双层,通常为官员或贵族所用,通过伞的形制区分身份尊卑。
延伸用法
在文学中,“三檐青罗繖”被借喻为女子衣饰的繁复华美,强调装饰的精致层次感。但此用法属于成语引申义,与仪仗本义需区分。
若需了解相关成语(如“天罗地网”“森罗万象”),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进一步查询。
《罗繖》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编织的伞”。它由“罗”和“繖”两个字组成,形容一种具有纺织或编织技艺而制成的伞。
拆分部首:
罗:网部
繖:糸部
拆分笔画:
罗:9画
繖:17画
《罗繖》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繁衍发展至今。繁体形式为「羅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羅繖」可以用繁体字来表示。这在现代汉字书写中不常见,只在特定的场合或书法作品中使用。
1. 她撑着一把精美的罗繖走过了花园。
2. 在古代的宫廷中,女官们经常用罗繖遮挡阳光。
伞具、伞盖、雨伞、阳伞、披帘、罗纱、纤维、丝线、编织。
羽绝、轻纱、轻罗、罗帐、罗衾等。
铁伞、铜伞、木伞、固伞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