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移的意思、公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移的解释

旧时行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 拓跋德明 承 继迁 土宇,志在自守,然其下部族亦时寇抄边境,及公移究詰,则阳言不知。”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急急如律令, 汉 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 张天师 , 汉 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公移》:“按:公移者,诸司相移之词也。其名不一,故以公移括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準字讳两见》:“ 宋 寇莱公 準 作相,诸司公移,讳其名,改为‘准’,至今相沿不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公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府之间用于平行通报或协商事务的正式公文。根据权威辞书及文献记载,其释义与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字义解析与基本定义

  1. 字源构成

    • 公:指官方、公务,引申为官府或公共事务。
    • 移:本义为传递文书,《说文解字》释为“移,迁也”,后特指平行机构间的公文形式。

      综合释义:官府间平行传递的公务文书(来源:《汉语大词典》)。

  2. 文书性质

    属平行公文,用于同级或不相隶属的官署之间协商事务、通报情况,区别于上行(如“奏”)或下行(如“谕”)公文(来源:《古代公文选注》)。


二、历史应用与文献例证

  1. 唐代制度

    唐代“移”为正式公文文种之一,《唐六典》规定:“诸司自相质问,其义有三:曰关、曰刺、曰移”,其中“移”用于不相隶属的官署(来源:《唐代官文书研究》)。

  2. 明清用例

    • 清代《吏部则例》载:“平行公文曰移、曰咨。”
    • 实际案例:清代地方州县间协调赋税时互发“移文”,如《清实录》载“两县会衔移知府衙”(来源:《清代文书制度考》)。

三、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公移:旧时行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

    例证引《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太守公移了文书,捕衙提取犯人。”

  2. 《辞源》

    官府平行文书的总称,如“移文”“移书”。


四、相关概念辨析


结论:“公移”是古代行政体系中重要的平行公文形式,体现了传统官僚机构的事务协调机制。其定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现代汉语中已被“公函”“通知”等取代。

网络扩展解释

“公移”是古代中国官署之间使用的一种平行公文形式,主要用于不相统属的机构之间的文书往来。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用途
    “公移”指古代不同隶属关系的官署间互发的公文,属于平行文种。例如宋代处理边境事务时,不同辖区官员通过“公移”进行交涉,如《儒林公议》记载的拓跋德明部族侵扰边境后,官员用公移问责的案例。

  2. 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 起源可追溯至汉代,如《云麓漫钞》提到汉代公文常用“急急如律令”,后被道教借用。
    • 宋代广泛应用,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称其格式类似“符到奉行”,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将其列为“诸司相移之词”。
  3. 文体特点
    公移属于古代公文分类中的“移文”,与上行文(如奏疏)、下行文(如诏令)并列,强调机构间的对等沟通,内容多涉及事务协调、问责等。

公移作为历史公文术语,反映了古代行政体系中的文书制度,其平行属性体现了官僚机构间的制衡与协作关系。若需进一步考证文献原文,可参考《儒林公议》《云麓漫钞》等宋代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爱美长河成衣铺吃力不讨好雠敌翠巘倒爷笛材丢帽落鞋范丹斐变高浑高嗓门鞲扇乖节广岸贵宾孤稚含覆坏頽户钞回头是岸架不住戒朝鲸观禁卫酒谐酒余茶后厥证慷慨赴义枯荷滥词马腹逃鞭抹不下脸墨杘磨罗匏斗庖餗匹居蒲松龄潜总乞命清馥绮树躯材曲言认养容纵柔日柔指褥位上路失民手禀私帮天下汹汹天宜完絜下国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