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移的意思、公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移的解释

旧时行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 拓跋德明 承 继迁 土宇,志在自守,然其下部族亦时寇抄边境,及公移究詰,则阳言不知。”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急急如律令, 汉 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 张天师 , 汉 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公移》:“按:公移者,诸司相移之词也。其名不一,故以公移括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準字讳两见》:“ 宋 寇莱公 準 作相,诸司公移,讳其名,改为‘准’,至今相沿不易。”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公移”是古代中国官署之间使用的一种平行公文形式,主要用于不相统属的机构之间的文书往来。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用途
    “公移”指古代不同隶属关系的官署间互发的公文,属于平行文种。例如宋代处理边境事务时,不同辖区官员通过“公移”进行交涉,如《儒林公议》记载的拓跋德明部族侵扰边境后,官员用公移问责的案例。

  2. 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 起源可追溯至汉代,如《云麓漫钞》提到汉代公文常用“急急如律令”,后被道教借用。
    • 宋代广泛应用,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称其格式类似“符到奉行”,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将其列为“诸司相移之词”。
  3. 文体特点
    公移属于古代公文分类中的“移文”,与上行文(如奏疏)、下行文(如诏令)并列,强调机构间的对等沟通,内容多涉及事务协调、问责等。

公移作为历史公文术语,反映了古代行政体系中的文书制度,其平行属性体现了官僚机构间的制衡与协作关系。若需进一步考证文献原文,可参考《儒林公议》《云麓漫钞》等宋代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公移

公移,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括“公”和“移”两个字。

部首和笔画

“公”字的部首是“八”,共有四笔;“移”字的部首是“禾”,共有十三笔。

来源

“公移”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书法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繁体

在繁体字中,“公移”分别写作“公”和“移”,没有太大的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根据不同的时代和地域,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和修正。

例句

1. 他坚定地公移山倒海,决心战胜所有困难。

2.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需要整合公移的资源。

组词

公移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的词汇,例如:

1. 公平移植

2. 社会公移

3. 公义移动

近义词

与公移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公开移动

2. 公务迁移

3. 公众迁徙

反义词

与公移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个人留守

2. 私自停留

3. 单方面迁居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