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舀酒器。有柄,斗似匏瓜之半形。 宋 王黼 《宣和博古图·斗·汉匏斗》:“右二器皆斗也,如匏而半之。”
“匏斗”是古代的一种舀酒器具,其名称和形制均与匏瓜(葫芦的一种)相关。以下是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匏斗(拼音:páo dòu)是一种有柄的舀酒器,其斗部呈半匏瓜的形态,即类似葫芦纵向剖开后的半圆形。这种设计可能源于天然匏瓜的轻便和易于加工的特性。
历史记载
宋人王黼在《宣和博古图·斗·汉匏斗》中记载:“右二器皆斗也,如匏而半之”,说明汉代已有此类器物,且形制为仿匏瓜的半边形状。
用途与材质
主要用于舀取酒液,可能为木制或陶制,因匏瓜本身中空且轻便,古代或以其为原型制作实用器皿。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属于古器具专名。如需进一步了解实物细节或考古案例,可查阅《宣和博古图》等文献或博物馆藏品资料。
《匏斗》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指的是一种古代的容器,形状像葫芦,可以装入液体。它也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头脑或才智的容量。
《匏斗》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勹”和“斗”。它的总笔画数为10画。
《匏斗》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是一个古代种植葫芦所用的词语。后来,这个词也被引申为容器的通称,代表一种装液体的器皿。
《匏斗》的繁体字为「匏斗」。
根据古代铭刻和字典的记载,古时候汉字写法中的《匏斗》字有些许变化。其中,“斗”字曾经在古代写法中没有横划。而在一些古代铭文中,为了把匏斗的形状表现出来,有时也会在匏和斗两个字的旁边分别加上葫芦的形状。
1. 他的脑子像一个大匏斗,装满了知识。
2. 这个领导的智商真是匏斗,什么都不懂。
3. 她把水倒进匏斗里,轻轻地晃动着。
组词:匏斗状、匏斗藤、匏斗形、匏芦斗。
近义词:葫芦、瓢。
反义词:盆、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