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ke a secret appointment]∶秘密约会;秘密约定
(2) [secret treaty]∶秘密签订的条约
(1).秘密约会。 唐 韩偓 《幽窗》诗:“密约临行怯,私书欲报难。”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 秦 晋 。”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柳》:“安排青眼,窥人多矣,无如郎君。是以不辞李下私嫌,竟赴 桑间 密约。”
(2).秘密约定。《新唐书·卓行传·权皋》:“ 天宝 十四载,使献俘京师,还过 福昌 尉 仲謩 。 謩 妻, 皋 妹也。密约以疾召之, 謩 来, 皋 阳喑,直视 謩 而瞑。” 清 龙启瑞 《何雨人家传》:“君因就 蒋君 密约举义。”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然庚子 汉口 之役,犹以借遵皇权,密约 唐才常 等,卒为 张之洞 所发。”
(3).秘密的约言。《宋史·向敏中传》:“时 王嗣宗 为盐铁使,素忌 敏中 ,因对言, 敏中 议娶 王承衍 女弟,密约已定而未纳采。”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唐才常 初起时,深信 英 人,密约漏情,乃卒为其所卖。” ********* 《为刘开渠题画》诗:“曾与 严光 留密约,鱼多应共醉花阴。”
(4).秘密条约;秘密契约。 朱自清 《论老实话》:“这种条约倒是‘实话’,所以有时得有秘密条款,有时更全然是密约。”
密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与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秘密达成的约定或条约。以下从词典释义、语境应用与权威来源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指双方或多方私下达成、不为外界所知的协议,常见于个人、组织或国家间的隐蔽性承诺。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特指国家或政治实体间秘密签订的外交条约,通常涉及敏感政治、军事或经济利益。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若密约内容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如串通投标、逃避监管),则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合同。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2条(无效合同情形)。
如1896年《中俄密约》(即《防御同盟条约》),规定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权利,属典型秘密外交产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通史》。
《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将“密约”释义为“秘密的约定或条约”。
学者指出,近代列强常通过密约划分势力范围,如英俄《西藏协定》(1907年)。
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明确:损害公共利益的密约不受法律保护(参考(2019)最高法民终579号判决)。
亦可用于描述私人间隐秘承诺(如恋人密约),但需区分于法律术语。
来源:《汉语语境应用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20年。
结论:密约的本质是隐蔽性协议,其合法性取决于内容是否符合法律与社会公共利益。历史与法律视角的解读,进一步强化了该词在政治、外交领域的特殊意义。
“密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具体如下:
秘密约会/约定
指私下进行的会面或协议,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例如:
秘密的约言或承诺
强调口头或书面形式的私密协定。如《宋史·向敏中传》提到“密约已定而未纳采”,指未公开的婚约。
秘密条约/契约
多用于政治或商业领域,指未公开的正式协议。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案例或文学引用,可参考、4、10等来源。
巴笺报警飙腾壁灯彩礼陈乞尺籍伍符醇学倅樽蹙拶电子邮箱发展经济学分散主义负薪投璧钢缆感激工作量錧钥故典鬼饮洪轨骄奢淫泆缴送戒速辑録进扑机榻僦寓讥玩倦眼老祖榴实路矿摹打嗫嗫嚅嚅宁息砰啪平处辟席扑抶前俦乔男女七星车柔愞阮郎矢词衰乏探索特骨苕帚同符合契投充偷嘴頽散托叉脱来无从乌涅白糟详博绤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