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儒家思想中强调“人和”重要性的核心观点。以下从词义、内涵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解释:
天时
指自然条件,如作战时机、气候等客观因素。例如古代战争中选择雨季或干旱季节发起进攻,属于天时的应用。
地利
指地理优势,包括地形险要、城池坚固等。孟子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举例,说明即便城池狭小,若占据有利地势也难以攻破。
人和
即人心所向与内部团结。孟子认为,即使城墙高、护城河深,若守城者失去民心,仍会失败。
该句衍生出成语“地利人和”,常被用于描述地理条件与群众基础俱佳的状态。其辩证思维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如需更完整的原文及注释,可参考《孟子·公孙丑下》或古籍研究网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一句中国成语,意思是尽管天时的条件不如地利的条件重要,而地利的条件也不如人的聪明和互相合作的重要。
该成语的拆分部首是天和地,天为上部,地为下部。天字的笔画数为4,地字的笔画数为6,共计10个笔画。
这句成语最早出自《三国演义》,这是一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描写了中国历史上三个国家的战争和政治斗争。但这句成语的使用远不止于此,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词语。在繁体中文中,这句成语的书写形式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仁心」。
虽然这句成语在古代写法中可以有所差异,但基本的字体形式保持不变。例如,「天」可以写作「夭」,而「地」可以写作「圠」。这种古代写法与现代的写法有细微的差别,但整体上仍然能够保持句意的一致。
1.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团队合作的力量,因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在商业竞争中,拥有天时和地利是重要的,但最终的成功还是要依靠人的能力和合作。
组词:天时,地利,人和。
近义词:机遇比时机重要,环境比条件重要,合作比优势重要。
反义词:天时胜过地利,地利胜过人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