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绪;系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 明 宋濂 《丽水黄府君墓志铭》:“习‘五经’约知其説,尤深於《易》,旁通诸家言,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 清 恽敬 《姚江学案书后一》:“若夫守陈腐之言,循迂僻之行,耳不闻先儒千百年之统绪,目不见士大夫四海之渊源。”
(2).指皇室世系。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公上言,比者陛下皇子继天,宫坊虚位,立嗣之义,礼有明文,愿陛下深思祖宗统绪之重,歷选宗室宜为嗣者。”《明史·怀献太子见济传》:“陛下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将来慎选元良,纘承统绪,其继大统者为 穆宗 嗣子。”
(3).泛指宗族系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乱离二则》:“我无子,将以汝继统绪,肯否?”
“统绪”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头绪或系统
指事物发展的脉络或逻辑体系。例如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提到“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强调文章需有清晰的逻辑框架;明代宋濂也用“目别汇分,咸得其统绪”形容学术体系的条理性。
皇室世系
特指皇族的传承谱系。宋代司马光在《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中提及“祖宗统绪之重”,强调皇位继承的合法性;《明史》中也有“统绪之传,宜归圣子”的记载。
宗族系统
泛指家族血脉的延续和谱系。清代恽敬在《姚江学案书后一》中以“耳不闻先儒千百年之统绪”暗喻宗族文化的传承。
与“统”相关的成语包括“创业垂统”“统筹兼顾”等,多用于描述系统性的规划或传承(参考的关联信息)。
“统绪”既可指抽象的系统脉络,也可具体指向皇室或宗族的世系传承。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常见于历史、文学及政治领域。
统绪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于表示整理、调整或统一事物的次序和纲领。具体含义可以指统一大计,整顿行业,与时并进等。
统字的部首是纟,拆分后的笔画数为6。绪字的部首是绳,拆分后的笔画数为9。
统绪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说文解字》,出自汉代许慎撰写的字书。在繁体字中,统绪的写法为統緒。
古代写统字时的一种写法是「綱」代替了现代的「纟」作为部首,另一种写法则将两个小「朝」字组合在一起,即「同」,代表统一、整合的意思。绪字在古代时的写法相对稳定,与现代写法相差不大。
他以精湛的管理能力,统绪了整个项目的进展。
这位领导在团队中展现了很好的统绪能力。
统筹、统计、统一、统治、融会贯通。
整顿、整理、调整、规划、协调。
混乱、分散、杂乱、局促、松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