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刻的意思、公刻的详细解释
公刻的解释
公正严刻。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能》:“公刻之政,宜於纠姦,以之治边则失众。”
词语分解
- 公的解释 公 ō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国家,社会,大众:公共。 * (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让大家知道:公开。
- 刻的解释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书本)。刻石。刻字。刻板。刻舟求剑。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五点一刻。 时间:此刻。即刻。顷刻(极短时间)。时刻。刻不容
专业解析
"公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公正而严苛,常用于形容执法、处事或为人态度既秉持公道又不留情面。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释义与构成
- 公:指公正、无私、不偏袒。
- 刻:指苛刻、严酷、不宽容。
- 合义:将“公”的公正无私与“刻”的严厉苛刻相结合,形容一种在坚持原则和公正的前提下,执行标准极其严格、不留情面、不讲私情的态度或作风。它强调在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中,手段或标准可能显得过于严厉。
二、出处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古籍及历史文献,用以描述人物性格或处事风格:
- 形容执法者:指官吏或掌权者执行法律、规章时公正无私,但要求极其严格,处罚严厉。例如《明史》中可能用此词形容某些刚正不阿但手段强硬的官员。
- 形容为人处世:指个人性格刚直,坚持原则,但待人接物可能显得不近人情、缺乏变通或过于严厉。
- 略带贬义或中性:虽然强调“公”,但因“刻”的存在,常带有批评其过于严酷、缺乏人情味或弹性的意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三、权威参考释义
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和古籍记载: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公刻”的释义为“公正严刻”。
- 《辞源》(商务印书馆):在相关条目或例证中,“公刻”常指为官或为人公正而苛刻。
- 古籍用例:如清代文献《碑传集》中记载人物“性公刻”,指其性格公正而严苛;《明史》等史书在评价某些官员时也可能使用此词。
四、例句参考
- 史书评价:“某官性公刻,执法如山,僚属畏之。” (形容官员性格公正严苛,执法严厉,下属畏惧他。)
- 人物描写:“其为人也,公刻少恩,然处事至明。” (形容此人公正严苛、缺少恩惠,但处理事情非常明察。)
“公刻”一词融合了“公正”与“苛刻”的双重特质,主要用于描述在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下所表现出的严厉、不徇私情、甚至不近人情的态度或行为,常见于对历史人物(尤其是官吏)性格或作风的评价。其核心在于“公”为前提下的“刻”。
网络扩展解释
“公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一、整体释义
公刻意为公正严刻,多用于描述治理方式或人物性格,既强调公平性,又带有严厉苛刻的特点。该词最早出自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材能》,原文提到:“公刻之政,宜於纠姦,以之治边则失众。”(意为:公刻的治理方式适合纠正奸邪,但用于边疆管理会失去民心。)
二、分字解析
-
公
- 核心含义:与“私”相对,指国家、集体或共同的事务(如公物、公事公办);
- 引申义:公平、公认(如公分母、公海)。
-
刻
- 本义:雕刻(如刻字);
- 引申义:
- 时间单位(古代百刻为一昼夜,现代指15分钟);
- 严厉、苛刻(如严刻、刻薄)。
三、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对历史治理方式的评价,例如:
- 政治领域:形容执法者既公正又严苛,如“纠姦”(惩治奸邪);
- 局限性:刘劭指出,这种治理方式若用于边疆,会因过于严苛而失去民众支持。
四、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公刻”一词已较少使用,但“公”与“刻”的独立含义仍常见。例如“刻”可形容时间(一刻钟)或态度(刻苦),而“公”常用于公共事务相关词汇(如公务员、公益)。
别人正在浏览...
稗政毕结不差似不足多猜愎秤水畜聚得玑砥厄顶趟低声哑气断霓儿啼帖访谒藩卫浮戾缚送故城瑰秘诡速果骝韩信用兵,多多益办画的架鳌佳眷将送检畏焦坎赳武饥枵铠骑乐道忘饥连底连甍接栋犁生骍角卤田缾管疲塌谦愿气海跧局壤界润家钱设放绳裁时派数道水火炉嘶嗌丝发之功俟嗣藤球调神畅情同字脱售危地唯妙唯肖乡馔孝廉方正邪不干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