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正中。《诗·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 楚 宫。” 朱熹 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管子·幼官》:“发善必审於密,执威必明於中,此居图方中。” 尹知章 注:“此立时之政, 管氏 别五其图,谓之方图,而上位居中。”
(2).犹世间。对“方外”而言。《世说新语·德行》“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刘孝标 注引《嵇康别传》:“此亦方中之美范,人伦之胜业也。”
(3).指古代帝王的寿穴。《史记·酷吏列传》:“﹝ 张汤 ﹞调为 茂陵 尉,治方中。” 裴駰 集解:“《汉书音义》曰:‘方中,陵上土作方也。 汤 主治之。’ 苏林 曰:‘天子即位,豫作陵,讳之,故言方中。’”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周太祖葬剑甲衮冕》:“然尝记 唐 人有一书,备载 乾陵 之役:每凿地得土一车,即载致千里外,换受沙砾以回,实之方中,故方中不復本土。”
(4).始处正中。《庄子·天下》:“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陆德明 释文:“谓日方中而景已復昃。”
“方中”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主要释义及例证:
1. 正中(指方位或时间) 源自《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描述营室星(即定星)在黄昏时处于正南方,对应夏历十月,是古人选择营造宫殿的时间节点。朱熹注:“定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
2. 世间(与“方外”相对) 《世说新语·德行》注引《嵇康别传》称嵇康为“方中之美范”,指其德行堪为世俗典范,与超脱世俗的“方外”形成对比。
3. 帝王陵墓的别称 《史记·酷吏列传》记载张汤“治方中”,即负责修建汉武帝陵墓茂陵。裴骃注引《汉书音义》:“方中,陵上土作方也”,指帝王生前预建的寿穴。
4. 哲学概念中的“始处正中” 《庄子·天下》提出“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描述事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强调“正中”是变化的起点。
其他用法:
以上释义综合古典文献和现代用例,需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适用义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