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土石呈赤色的崖岸。《楚辞·东方朔<七谏·哀命>》:“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没身而不反。” 王逸 注:“ 楚 有高丘之山,其岸峻嶮,赤而有光明。”
(2).传说中的地名。《文选·枚乘<七发>》:“凌 赤岸 ,篲 扶桑 ,横奔以雷行。” 李善 注:“此文势似在远方,非 广陵 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於是周行寓内,东造絶迹,西延 积石 ,南踰 赤岸 ,北过 寒谷 。” 唐 杜甫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赤岸 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3).山名。在 江苏 六合 东南。《南齐书·高帝纪上》:“治 新亭 城垒未毕,贼前军已至……自 新林 至 赤岸 ,大破之。” 宋 王象之 《舆地纪胜·淮南东路·真州》:“ 赤岸 ,其山巖与江岸数里土色皆赤。”
(4).山名。在 四川 新都 南。《文选·郭璞<江赋>》:“﹝ 长江 ﹞源二分於 崌 崍 ,流九派乎 潯阳 ;鼓洪涛於 赤岸 ,沦餘波乎 柴桑 。” 于光华 注引《大清一统志》:“ 赤岸山 ,在 成都府 新都县 南一十七里, 中江 支流经此。”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后余道 江 右, 贵溪 , 弋阳 之山无不丹者,远望之如霞焉。因思 楚 有 赤壁 , 越 有 赤城 , 蜀 有 赤岸 ,北塞外有 燕支山 ,想当尔耳。”
(5).古水泽名。在 陕西 大荔 西南,今湮。 北周 庾信 《同州还》诗:“ 赤岸 绕新村, 青城 临 綺门 。” 倪璠 注:“《周书·宣帝纪》云:‘幸 同州 ,自 应门 至於 赤岸泽 ,十里间幡旗相蔽。’是 同州 有 赤岸泽 也。”
“赤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五类解释:
赤色崖岸
指土石呈赤色的自然地貌,常见于文学作品。例如《楚辞·七谏》中“哀高丘之赤岸”,王逸注解为楚地高丘山的赤色崖岸。
古水泽名
位于陕西大荔西南,现已湮没。
江苏六合山名
位于今南京市六合区东南,历史上常被文人提及,如枚乘《七发》“凌赤岸”可能与此相关。
四川新都山名
位于成都平原的新都区南侧,具体记载较少,多见于古代文献。
传说中的神话地名
如《吴越春秋》提到周人南逾“赤岸”,可能为虚构的地理概念。
广东惠州大亚湾的赤岸村,是现实存在的地名,以渔业和盐业闻名,并有历史遗迹(如唐代盐场)。
在诗词中常象征壮丽或险峻的景观,如李白的诗句“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