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鰲禁”。翰林院的别称。 宋 司马光 《神宗皇帝挽词》之四:“鼇禁叨承詔,金华侍执经。” 明 高明 《琵琶记·才俊登程》:“行看取,朝紫宸,凤池鼇禁听纶。” 明 李东阳 《生日邃庵太宰贶以长律用韵自述并答雅怀》:“公退久违鰲禁直,友声先和鸟鸣篇。”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拜谒忠灵》:“职居鰲禁,名重鸞坡。”
鳌禁(áo jì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指代古代翰林院的别称,专指皇帝身边掌制诰、修国史的中央机构。该词由“鳌”与“禁”二字复合而成:
二者结合喻指翰林学士侍值禁廷、参预机要的显要身份。
宋代制度溯源
北宋始设“翰林学士院”,因近侍帝王、职掌机密文书,被称为“玉堂”“鳌禁”。南宋《咸淳临安志》载:“翰林院居禁中鳌头之地”,印证其宫廷核心地位。
来源:宋代官修地理志《咸淳临安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元代诗人马祖常《奏对兴圣殿》诗云:“鳌禁十年俱旧职,龙颜一笑自春风”,以“鳌禁”代指翰林院任职经历,凸显文人的仕途荣显。
来源:元诗总集《元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143页):
“鳌禁:唐宋时翰林院的别称。因翰林院在禁中,且翰林学士朝见时立于刻有巨鳌的殿陛石上,故名。”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
《辞源》(修订本):
“鳌禁:指翰林院。宋人习称。”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重排版。
该词承载精英仕途的象征意义:
来源:二十四史点校本《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现代汉语中,“鳌禁”属历史语汇,主要用于:
示例: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翰林院匾额题“鳌禁储才”,延续这一文化符号。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文物档案(编号:故00010432)。
“鳌禁”是古代对翰林院的雅称,主要用于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含义
“鳌禁”由“鳌”和“禁”组成:
文献例证
其他别称关联
翰林院另有“凤池”“鸾坡”等雅称,与“鳌禁”类似,均通过神话意象凸显其重要性。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琵琶记》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八分书百花酒帮倒忙扮会背公向私布天盖地舛讹跐牙裂嘴大家伙的保方虎繁屑费用封赋黼扆郭公塼豪势黑蚁戽篼家丞交头互耳郊位桀跱井閈惊嘷九惠骏波虎浪开饥荒课额匼匝狼藉痨嗽累叶两川临危不挠龙箕绵衣明珠夜投愍愍民窑辟领蒲蠃穷匮癯顔曲阻沙化神魄慎始慎终淑节韬伏逃逸他山之石天华乱坠帖泰頽形秃士外功顽惫文约无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