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y chance;out of blue]
(2)
没有约定
不期而遇
(3)
不料;想不到
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西游记》
(1).未经约定。《公羊传·隐公四年》:“遇者何?不期也。”《后汉书·郭伋传》:“后 宏 、 吴 等党与闻 伋 威信,远自 江南 ,或从 幽 冀 ,不期俱降。”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辛亥游录》:“凡山之纵径,升易而降难,则其腰必生横径,人不期而用之,介然成路,不荒秽焉。”
(2).不要求;不等待。《韩非子·五蠹》:“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梁启雄 解:“《礼记》注:‘期,要也’。‘不期修古’,谓不要求修行先王的古道。”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岂非疗饥不期於鼎食,拯溺无待於规行。”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不期一时,以俟悠久。”
(3).不意,不料。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不期有贼将 孙飞虎 ,领兵半万,欲劫故臣 崔相国 之女。”《红楼梦》第三八回:“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鲁迅 《伪自由书·‘有名无实’的反驳》:“不期 冷口 失陷,一令传出,即行后退。”
“不期”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指未经约定或没有事先预料的情况。例如“不期而遇”表示偶然相遇。
未经约定
源自《公羊传·隐公四年》:“遇者何?不期也。”指没有事先约定,如鲁迅在《辛亥游录》中提到的“人不期而用之”。
不要求/不等待
出自《韩非子·五蠹》:“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意为不追求古制,强调顺应时势。
不料/意想不到
现代常用义,如《西游记》中“不期就打杀了”,或日常表达“风雨不期而至”,表示意外发生。
“我们正准备抗旱,一场雨不期而然地来了。”()
需注意,“不期”在古汉语中更侧重客观描述,现代则多用于表达“意外性”。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公羊传》《韩非子》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