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植物枯萎倒伏。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兰茝倾顿,桂林移植。”
(2).指屋宇倾倒损毁。《宋书·礼志一》:“路经 闕里 ,过覲 孔庙 ,庭宇倾顿,轨式頽弛。”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第三重阁有 波栗溼缚 尊者室,久已倾顿,尚立旌表。”
“倾顿”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植物枯萎倒伏
指花草、树木等植物因枯萎而倒下或倾斜。例如晋代赵至《与嵇茂齐书》中提到“兰茝倾顿,桂林移植”,描述植物衰败的景象。
屋宇倾倒损毁
指建筑物因年久失修或外力作用而倒塌、毁坏。如《宋书·礼志一》记载孔庙“庭宇倾顿,轨式颓弛”,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提及佛寺建筑“久已倾顿,尚立旌表”。
词源与用例
此词最早见于晋代文献,多用于描述自然或人为导致的衰败现象。其结构由“倾”(倾斜、倒塌)和“顿”(毁坏、停止)组合而成,强调事物从完整到破败的过程。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古籍原文或组词示例,可参考权威词典或汉典类工具书。
倾顿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描述形势、情况突变或发生重大变化的意思。它表示一瞬间的变动和转折。
倾顿的部首是人,总共有9个笔画。
倾顿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论语·子罕》一篇中,表达的意思是形势骤然变动。
倾顿的繁体字是傾頓。
在古代,倾顿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秦汉时期的金文中,倾顿的写法是「倾閫」。
1. 突然发生的灾难使整个城市陷入了倾顿之中。
2. 战争的爆发让原本平静的国家迅速倾顿。
倾心、倾向、倾斜、倾泻、倾覆。
突变、剧变、急转。
稳定、平稳、不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