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荀子·哀公》:“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荤。” 杨倞 注:“ 郑 云:‘端者,取其正也。’”《孔子家语·五仪》:“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轩者,则志不在於食焄。” 王肃 注:“端衣玄裳,齐服也。”
“端衣”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礼服,主要用于丧祭等庄重场合,具有鲜明的礼仪属性和形制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端衣是古代礼服的一种,其名称源于“端正”之意,强调形制规整、象征庄重。多用于祭祀、丧葬等仪式场合,体现对礼制的遵循。
形制特点
根据文献记载,端衣的裁剪严格遵循规范:不削减布料幅宽(“不削幅”),衣角方正(“四角方正”),袖口平直不圆(“不圆袂”),且前后衣片长度一致(“不邪杀”)。其标准尺寸为“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下裳部分则采用“前三幅,后四幅”的拼接方式,并带有密集褶皱(“辟积无数”)。
文献出处与象征意义
《荀子·哀公》提到“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荤”,杨倞注解释“端者,取其正也”,说明端衣通过方正形制体现穿戴者的端正品性。《孔子家语·五仪》中“端衣玄裳冕而乘轩者”进一步印证其与祭祀活动的关联。
颜色与搭配
端衣常与“玄裳”(黑色下裳)搭配,整体色调肃穆,符合丧祭场合的礼仪要求。
端衣是古代礼制中兼具形制规范与道德象征的礼服,通过方正裁剪、特定搭配和严格使用场景,传递“正衣冠以明礼”的文化内涵。如需进一步了解形制细节,可参考《荀子》《孔子家语》等文献原文。
《端衣》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成两个部首,分别是「立」和「衣」。它的总共有14个笔画。
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服饰。在古代,人们使用绳子把长裤束起来,此举叫做「端衣」。因为过去的裤子没有松紧带,所以人们需要将裤子褶皱起来固定在腰部。
「端衣」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候,这个词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没有发生变化。
以下是「端衣」的一些例句:
1. 他在华丽的旗袍上端衣。
2. 在古代,人们常常需要端衣以使裤子更合身。
3. 这个冬天,我每天都要端衣以适应寒冷。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端正、衣着、衣柜。
端正是指态度、举止得体娴熟。衣着是指穿着服装的方式和样式。衣柜是指存放衣物的家具。
近义词:束衣、褶衣、卷衣。反义词:解衣、启衣、散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