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端衣的意思、端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端衣的解释

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荀子·哀公》:“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荤。” 杨倞 注:“ 郑 云:‘端者,取其正也。’”《孔子家语·五仪》:“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轩者,则志不在於食焄。” 王肃 注:“端衣玄裳,齐服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端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服饰名词,主要含义如下:

  1. 古代礼服的一种

    指古代贵族在祭祀、朝会等正式场合穿着的黑色礼服。这种礼服形制端正,衣身方正,象征庄重与礼制,故称“端衣”。其特点是采用玄色(黑中带赤),宽袖、直裾,不施纹饰或仅有简约的暗纹,体现周礼的肃穆规范。

  2. 特指“玄端”

    “端衣”常作为“玄端”的别称或泛称。玄端是周代至汉代士阶层以上男子的重要礼服,用于吉礼(如祭祀)或宾礼(如朝聘)。《礼记·玉藻》郑玄注明确记载:“端衣,玄端也。”其名称强调衣冠端正以表敬慎之意。

  3. 象征礼制与身份

    作为礼制服饰,端衣的穿着有严格等级规定,其颜色、配饰(如蔽膝、大带)均需符合穿戴者的身份地位。它是华夏衣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以礼治身”的儒家思想,体现了古人“正衣冠而后知礼节”的文化观念。

文献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礼记正义》(中华书局点校本)
  3.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端衣”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礼服,主要用于丧祭等庄重场合,具有鲜明的礼仪属性和形制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端衣是古代礼服的一种,其名称源于“端正”之意,强调形制规整、象征庄重。多用于祭祀、丧葬等仪式场合,体现对礼制的遵循。

  2. 形制特点
    根据文献记载,端衣的裁剪严格遵循规范:不削减布料幅宽(“不削幅”),衣角方正(“四角方正”),袖口平直不圆(“不圆袂”),且前后衣片长度一致(“不邪杀”)。其标准尺寸为“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下裳部分则采用“前三幅,后四幅”的拼接方式,并带有密集褶皱(“辟积无数”)。

  3. 文献出处与象征意义
    《荀子·哀公》提到“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荤”,杨倞注解释“端者,取其正也”,说明端衣通过方正形制体现穿戴者的端正品性。《孔子家语·五仪》中“端衣玄裳冕而乘轩者”进一步印证其与祭祀活动的关联。

  4. 颜色与搭配
    端衣常与“玄裳”(黑色下裳)搭配,整体色调肃穆,符合丧祭场合的礼仪要求。

端衣是古代礼制中兼具形制规范与道德象征的礼服,通过方正裁剪、特定搭配和严格使用场景,传递“正衣冠以明礼”的文化内涵。如需进一步了解形制细节,可参考《荀子》《孔子家语》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不光超生诚绩车軏传道会促救当垆大期垫底儿地方民族主义方牧放仗飞灵凤尾花跟斗翻归档规准合面环扣豗蹙蹇薄奸官脚迹锦冒君父开尊抗暴考落块茎困迫兰生老先人板板立瓜刘贾聋俗篓子鸾刀伦拟炉篆蜜蝍悯愧破觚斫雕钳梏秋报三百瓮虀善不圣仪身价百倍沈略神微四隅岁丰年稔檀香梅通忧共患外间巍焕违科逶陀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