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芦的意思、苞芦的详细解释
苞芦的解释
芦笋。 唐 杜甫 《槐叶冷淘》诗:“碧鲜俱照筯,香饭兼苞芦。” 仇兆鳌 注引 蔡梦弼 曰:“苞芦,芦笋也。” 方之 《杨妇道》:“看来,是谁偷了别人的苞芦,半路撞见了人,便张张皇皇把苞芦塞到这儿来了。”
词语分解
- 苞的解释 苞 ā 花托下面像叶的小片:花苞。苞片。含苞待放。 茂盛:竹苞松茂。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芦的解释 芦 ú 〔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芦花”、“芦根”、“芦笛”、“芦席”、“芦荡”;亦简称“ 姓。苇”,如“芦丛”、“芦塘”、“芦箔”、“芦荡”。
专业解析
苞芦(bāo lú)是汉语中对玉米的方言称谓,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尤以吴语区(如浙江、上海)、赣语区(如江西)及部分湘语区、闽语区为典型。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
指禾本科植物玉米(学名:Zea mays L.),亦称玉蜀黍、包谷、棒子等。其名称源于玉米果穗被多层苞叶包裹的特征:
- 苞:指包裹穗粒的叶状外皮(苞叶);
- 芦:因玉米植株形态似芦苇,故借“芦”字类比其外形特征。
二、词源与方言分布
- 历史文献依据
清代农书《三农纪》载:“玉麦,一名苞芦”,印证其作为玉米别称的早期使用。
- 地域性使用
- 吴语区:浙江《定海县志》称“玉蜀黍,俗名苞芦”;
- 赣语区:江西地方志中普遍以“苞芦”指代玉米;
- 其他方言:安徽徽州、湖北东部等地亦保留此称谓。
三、文化延伸含义
在方言语境中,“苞芦”衍生出相关文化意象:
- 主食代称:如“苞芦糊”“苞芦馃”指玉米制成的粥或饼类食物;
- 经济象征:山区民谚“山棚苞芦半年粮”,反映其作为重要粮食作物的地位。
四、权威文献参考
- 《汉语大词典》:明确收录“苞芦”词条,释义为“即玉米”。
-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详述其在吴语、赣语等方言区的使用差异。
- 《本草纲目》(金陵本):虽未直用“苞芦”,但“玉蜀黍”条目下描述其“苗心抽穗,苞裹如角”的特征,与名称来源相符。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 [清]张宗法. 《三农纪》. 清代农学典籍.
- 李荣主编.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定海县志》《徽州府志》等清代至民国方志.
-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明代金陵刻本.
网络扩展解释
“苞芦”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植物名称
-
玉米的方言别称
在部分地区(如安徽、江浙等),“苞芦”是玉米的俗称,属于禾本科植物。其别名多达30余种,包括苞谷、棒子、玉蜀黍等。这一用法与古代中泰粮食贸易相关,因玉米曾通过暹罗(泰国古称)传入,故也称“暹罗米”。
-
芦笋的古称
唐代文献中,“苞芦”指芦笋。例如杜甫《槐叶冷淘》诗中的“香饭兼苞芦”,仇兆鳌注解为“芦笋”。现代方言中偶尔沿用此义,如方之小说中提到的“偷苞芦”即指芦笋。
二、成语比喻(较少见)
“苞芦”作为成语时,由“苞”(未开的花蕾)和“芦”(芦苇)组成,比喻人隐藏的潜力或才能,待时机成熟方能展现。但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确认。
补充说明
- 字义拆分:“苞”指花蕾,“芦”可指芦苇或姓氏。
- 权威性差异:玉米的方言含义来源权威性较高,而芦笋释义多引自古诗注解,成语用法仅单网页提及,需谨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逼切拨解槽枋躔探程级赤骨立赤绶炊琼爇桂大居正祷赛电子游戏机雕弊低低东道国凡铁峯回路转蜂锐分管凤翔伏槽水宓子高庞公论光采管须国际妇女节杭筏寒局横议箭穿着雁口僭度讲理信齽齘谨閲开面枯灭雷泉良价柳黄厉响鹿臡庐岳马馆猛虎插翅内寇鸟工俳长三北上指世代束緼还妇束约索引肃让挑唆唾玉弯子卫虎蜗牛舍遐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