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敬谦让。《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登降肃让,以明礼待宾,臣不如 隰朋 ,请立以为大行。”
“肃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恭敬谦让,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肃”指恭敬、庄重,“让”指谦逊、退让,组合后表示在礼仪或交往中既保持庄重态度,又体现谦逊的美德。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记载:“登降肃让,以明礼待宾”,即通过进退间的恭敬谦让彰显礼节。
结构分析
古代用例
春秋时期,管仲向齐桓公推荐隰朋时提到:“登降肃让,以明礼待宾,臣不如隰朋”,说明隰朋在礼仪场合的恭敬谦让能力突出。
现代延伸
可用于形容人际交往中的得体举止,例如:“他在会议上肃让有度,既表达了观点,又未失礼节”。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礼仪词汇或具体文献出处,可参考《韩非子》等典籍。
《肃让》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庄重有序地让位。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场合或情境下,以恭敬有礼的态度让出某种地位或权力。
《肃让》的拆分部首是⾌(行字旁),由左右两个部分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4画。
《肃让》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尊卑有序、礼让互助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这个词语传承自中国古代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观念。
在繁体字中,《肃让》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不同。《肃让》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稍有差异,但基本上仍保持现代的词义和写法。
他以肃让的态度,将领导职位让给了年轻有为的下属。
在传统文化中,肃让是一种推崇的美德。
谦肃、肃静、肃穆、肃然、肃清
退让、让步、谦让、恭让
争夺、占据、抢夺、侵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