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肉及骨所制的酱。《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麋臡。” 明 虞淳熙 《中秋西湖社集分韵得齐字一百韵》:“玉俎红虬脯,雕盘苍鹿臡。”
“鹿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lù ní,具体释义如下:
字义拆解:
整体含义: 指用鹿肉和骨头制成的酱类食物,属于古代祭祀或宴饮中的一种醢(hǎi,肉酱)。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注疏或古代饮食文化研究资料。
鹿臡(lù ní)是一个汉字词语,可以拆分成两个部首,它们分别是鹿(lù)和臡(ní)。鹿(lù)是代表鹿类的部首,而臡(ní)则是一个由肉字旁组成的部首。
鹿(lù)的意思是一种有蹄脚、反刍的动物,属于哺乳纲偶蹄目,身体通常较大,有一对角。而臡(ní)则是表示肉类的部首,表示与肉相关的事物。
组成鹿臡的两个字在古时的汉字写法中,鹿的右上角写为口,下方是贝字旁,臡的上方写为矢字旁,下方则是月字旁。
《鹿臡》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山东省曲阜地区一种当地特色美食,是一种以山鹿肉为主料制成的菜肴;另一种说法是指古代文献中的一种兽首,具体形态不详。
关于《鹿臡》这个词的繁体字写法是「鹿臑」,字形上稍有差异,但含义和拼音相同。
以下是《鹿臡》一词的例句:
一些与《鹿臡》相关的词语有:
综上所述,鹿臡是一个词语,它是由鹿和臡两个部首组成的。这个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当地的一种山东美食,另一种是指古代文献中的一种兽首。它的繁体字写法是「鹿臑」。鹿臡这个词在句子中的用法也很常见,同时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