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储藏。《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命百官,谨盖藏。” 郑玄 注:“谓府库囷仓有藏物。”《汉书·王莽传中》:“予之北巡,必躬载拂,每县则粟,以劝盖藏。” 清 刘大櫆 《乞里人共建义仓引》:“夫下之人家无盖藏之备,而一切仰望於上。”
(2).指储藏的财物。 宋 王安石 《和吴御史汴渠》:“自宜富京师,乃亦窘盖藏。”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所经村庄皆已焚烬,盖藏皆已搜劫,男妇皆已虏掠,目不忍见。”
(3).掩盖;隐藏。《淮南子·齐俗训》:“以为穷民絶业而无益於槁骨腐肉也,故葬薶足以收歛盖藏而已。”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况 齐丘 之犊,彰於载讖;河边之狗,著於謡咏。明如日月,难为盖藏,此而不书,何以示后?”
(4).犹窝藏。《旧唐书·宪宗纪下》:“乃詔京城诸道,能捕贼者赏钱万贯,仍与五品官,敢有盖藏,全家诛戮。”
盖藏(gài cá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雅色彩的动词短语,主要含义为掩盖隐藏,强调将事物遮蔽起来不使显露。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掩盖隐匿
指主动遮蔽、隐藏事物真相或实物,使其不被发现。
例: “盖藏罪证”指隐藏犯罪证据;“盖藏心迹”指掩饰真实想法。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需订阅访问)
储藏封存(古义)
古代亦指贮藏物资以备需用,如《汉书·刑法志》:“盖藏于官,以待凶年。”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
中华书局古籍库(权威古籍出版社)
本义延伸
从具体“封存物品”(如粮食、财物)引申至抽象层面的“隐匿真相”,词义逐渐侧重主观刻意性。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
现代用法侧重
当代语境中多含贬义,暗指掩盖不当行为(如过失、阴谋),常见于书面语及成语。
例: “盖藏欺瞒”“盖藏不露”。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汉书·货殖传》
“掘冢搏埋,盖藏作奸。”
(注:指盗墓者掩盖罪行)
来源:点校本二十四史《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朱子语类》卷十三
“小人盖藏,君子坦荡。”
(对比小人隐匿与君子磊落)
来源:《朱子语类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词汇 | 差异点 |
---|---|
掩盖 | 中性词,可指物理遮盖或抽象掩饰 |
隐藏 | 强调客观存在不被发现 |
盖藏 | 刻意隐匿,多含消极语义 |
来源: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
古籍参考延伸:
更多例证可查考《说文解字注》“盖”字条(清代段玉裁注),或《经籍籑诂》“藏”部(清代阮元编)。
“盖藏”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解释:
1. 储藏(动词)
指储存、收藏物品。此义项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如《礼记·月令》提到“命百官,谨盖藏”,强调冬季需妥善保管物资。清代刘大櫆的《乞里人共建义仓引》也提到“家无盖藏之备”,描述百姓缺乏储备的情况。
2. 储藏的财物(名词)
引申为已储存的物资或财富。例如宋代王安石在《和吴御史汴渠》中写道“乃亦窘盖藏”,指物资匮乏;清代魏源《圣武记》用“盖藏皆已搜劫”形容财物被掠夺。
3. 掩盖、隐藏(动词)
表示遮蔽或隐匿事物。如《淮南子·齐俗训》提到“盖藏”用于收敛尸骨,唐代刘知几《史通》则以“难为盖藏”说明真相难以掩盖。
4. 窝藏(动词)
特指包庇、藏匿人或非法物品。《旧唐书·宪宗纪》记载“敢有盖藏,全家诛戮”,强调对窝藏者的严厉惩罚。
总结
“盖藏”既可指具体的储藏行为或物资,也可引申为抽象意义上的隐藏、包庇。其用法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尤其在古籍中常见前三种含义,而“窝藏”多用于法律或负面语境。更多例证可参考《礼记》《汉书》等典籍。
碧浔不弃草昧虫漏带好儿道台典午夺禠耳环罚金风蒲更变光谱仪贵宾规条过房子邯郸枕酣呼寒笋合信画鹿轓交誉徼战甲宅记録兢恪虮虱相吊口头交老大老少拉平灵查六官埋轮破柱冒死悯悯牟利目击耳闻尼站跑泉钤韬且如起面曲蔽三恶趣三龟上荣神龙马壮深识远虑蛇欲吞象树杈太爷堂额坛靖退转秃秋枉诉晚秋问事帘响答湘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