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餙诡”。故为诡诈。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餙诡以肆其顽鄙。”《明史·宋玫传》:“陛下求治之心愈急,则浮薄喜事之人皆饰诡而钓奇。”
“饰诡”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hì guǐ,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通过伪装或掩饰的手段掩盖欺骗行为,常用于描述表面看似正当、实则暗含狡诈的行为。例如:
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批评虚伪或诡诈行为,例如:
需注意,“饰诡”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更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其核心在于“表里不一”,强调用修饰掩盖不正当目的,与“伪善”“矫饰”等词有相似之处,但更突出“诡诈性”。
「饰诡」是一个汉语词汇,用于形容人的言辞行为具有欺骗性、虚假性质。它由两个字组成,「饰」和「诡」。
「饰」的部首是「食」,意为食物相关的事物。它由12个笔画组成。
「诡」的部首是「言」,意为与言语相关的事物。它由8个笔画组成。
「饰诡」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韩策》的文献中,形容人言谈举止虚伪欺骗。在繁体字中,「饰」和「诡」的写法相同。
在古时候,「饰诡」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例如,「饰」字可能会写作「飾」,在「食」旁加上「巳」字旁。而「诡」字可能会写作「詭」,在「言」旁加上「鬼」字旁。
1. 他的言辞总是在「饰诡」,让人很难相信他说的话。
2. 她用「饰诡」的方式向老板求情,希望能够保住工作。
组词:装饰、饰品、诡计、怪诞等。
近义词:虚伪、欺骗、做作。
反义词:真实、坦诚、正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