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生的草。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寡草特生而不丛。”
“寡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孤生的草,即单独生长、不成丛的草本植物。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卷下:“寡草特生而不丛。”
具体解析:
构词逻辑
文学意象
该词常被用于古代诗文,通过孤草的意象表达孤独、坚韧或荒凉意境。例如《述异记》用“特生而不丛”描述其形态,暗含遗世独立之感。
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对古典意境的化用。
参考资料:
《寡草》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草木稀少、稀疏。
《寡草》的部首是“艸”(草),共有7个笔画。
《寡草》来源于古代汉字,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书写《寡草》一词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辞·离骚》中,用来形容大地寂寥、草木稀疏的景象。
《寡草》的繁体字为「寡草」。
在古时候,汉字《寡草》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其部分变体写法为「寡菜」。
1. 这个地方草木茂盛,不属于寡草之地。
2. 严寒的冬季,大地上只剩下了寡草。
寡草地、寡草丛、寡草地带
稀草、稀疏的草木
茂盛的草丛、繁茂的植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