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父子兵的意思、父子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父子兵的解释

比喻官兵团结、亲密无间的军队。《吴子·治兵》:“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常言道:‘厮杀无如父子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父子兵"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由父子共同组成的军队或战斗队伍,后引申为关系极为亲密、利益高度一致、能够紧密协作、共同进退的团体。该词常用于强调成员间因血缘或类似亲缘关系而形成的牢固纽带与强大战斗力。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本义

    指父亲和儿子在同一支军队中并肩作战。古代征兵常有"父死子继"或举家从军的现象,父子同袍作战时,因血缘亲情会相互照应、同仇敌忾,形成更强的凝聚力。例如《吴子·治兵》载:"父子之兵,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其心一也。"

  2. 引申义

    泛指关系紧密、目标一致、协作无间的团队。强调成员间因深厚情感或共同利益而具备高度信任与默契,能发挥超常效能。常用于形容家族企业、师徒传承或核心团队。例如:"这家老字号茶庄是典型的父子兵经营,三代人同心协力,守住了百年工艺。"

  3. 用法与语境

    • 褒义色彩:突出团结、忠诚、传承等积极特质。
    • 搭配对象:多用于家庭、企业、师徒等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的群体。
    • 常见句式:"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强调血缘关系在关键时刻的可靠性)。

权威来源参考:

例句佐证:

"这场商战能取胜,全靠他们父子兵齐心合力,一个主内研发,一个主外拓市。"(体现协作优势)

网络扩展解释

“父子兵”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成语,主要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起源与本义

  1. 军事概念
    最早出自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的《吴子·治兵》,原文为:“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这里指将领与士兵亲如父子、团结一心的军队。其核心是强调军队内部上下同欲、生死与共的凝聚力。

  2. 核心特征
    这类军队具有“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的特点,即士兵信任将领如父,将领爱护士兵如子,形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力。

二、引申含义

  1. 血缘关系的协作优势
    元代杂剧《陈州粜米》中进一步引申为“厮杀无如父子兵”,强调血缘至亲在危难关头更易同心协力。现代常用来比喻父子或亲近之人共同完成重要任务,例如家族企业中的合作。

  2. 文化谚语拓展
    衍生出俗语“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指面对重大挑战时,血缘或亲密关系能增强信任与效率。

三、应用实例

四、总结

“父子兵”从军事术语演变为强调亲密关系的协作模式,既包含古代治兵智慧,也反映出血缘纽带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如需查看更多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吴子·治兵》及元杂剧相关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报罗别肠不清不白踩捕常燠抄化陈谏吃饭窜斥大雨如注点景电子束顿遟讹落恩门儿稚封印纷红骇绿驸驾高静攻苦茹酸广济王桂栋缋罽江东教职员积阀激聒禁微籍帐宽怀枯糜滥竽充数连昬接晨黎苗禄利沦破僇谴冒名密密丛丛暮秋盘联赔房起毛起末情操请间荣业扫迳山村识时知务水钵説合铁番竿畏景我思无津乡迩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