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籍帐的意思、籍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籍帐的解释

谓登记户口、田地、赋税等的簿册。《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十道巡按,以判官二人为佐,务繁则有支使。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元典章·台纲一·内台》:“户口流散,籍帐隐没,农桑不勤……及贫弱冤苦不能自伸者,委监察并行纠察。” 明 文徵明 《送周君天保知来安叙》:“其事有祠祀,有学校,有传置廥积,有河堤道路,有科差,有籍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籍帐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基本释义 指古代官府登记户籍、赋税及财产状况的簿册系统,包含户籍与税帐两类文书。《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登记户口、赋税等的簿籍”,体现古代社会治理中人口与财政的双重管理逻辑。

二、历史演变 唐代实行“籍帐法”达到制度成熟期,据《唐六典》记载,每三年编造户籍,配套的“计帐”则每年更新,形成“户籍定身份,计帐核赋税”的联动机制。宋代沿袭此制并增设“丁帐”,进一步细化人口统计维度(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大辞典》)。

三、应用场景

  1. 行政稽查:如《新唐书·食货志》载“凡税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籍帐需公示于基层单位。
  2. 司法凭证:敦煌出土文书P.3559号记载田产纠纷案中,官方以籍帐记录作为确权依据。

四、引证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天官》郑玄注“凡税敛,掌其数会,要贰,以施考功”,贾公彦疏解为“籍书、帐目”并称的财政管理体系,后演变为固定复合词(《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版)。

注:引用来源涉及《汉语大词典》(第9册第481页)、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史卷)、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等权威出版物。由于数字资源版权限制,建议通过国家图书馆古籍数据库查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籍帐”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指登记人口、土地、赋税等信息的官方簿册。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籍帐”指登记户口、田地、赋税等内容的官方簿册。这类簿册是古代政府管理户籍、征收赋税、分配土地的重要依据。

  2. 历史出处与功能

    • 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百官志三》,其中提到官员需核查“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说明其用于监察人口流动和赋税公平。
    • 元代《元典章》也记载了籍帐在户籍管理中的作用,如防止“户口流散,籍帐隐没”。
  3. 应用场景
    古代籍帐不仅记录人口,还涉及田地归属、赋税额度等,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运行的基础工具。例如,唐代官员通过籍帐核查地方治理情况。

  4. 例句参考

    • 《新唐书》例句:“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
    • 现代造句:“籍帐是研究古代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

总结来看,“籍帐”是古代中国行政管理的核心文书,兼具户籍、土地、税收等多重功能,反映了传统社会对人口与资源管理的系统性。

别人正在浏览...

熬肉薄游不忘沟壑餐和昌导长火唱造瞠惑黜奢崇俭放工凤辕伏槽水附下罔上负学改抹高鲠隔二偏三滚牌姑繇篁山浑脱囊交趾鸡鹿塞进册静钝缉治禄星冒刃霉素靡贰迷茫目所未睹牛宿旗溺意磅礴配祔迁奠请缨妻甥屈屈辱人散件山林隐逸沈几树碑司非思惑死手死政滕阁投旗鼍龙外警宛然在目翁甫文墨温恂闲雕剌相赒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