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虿尾的意思、虿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虿尾的解释

(1).虿的尾部。虿尾末端有毒钩。比喻毒之所在。《左传·昭公四年》:“ 郑子产 作邱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於路,己为蠆尾,以令於国,国将若之何?’” 杜预 注:“谓 子产 重赋,毒害百姓。”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诗:“曾经触蠆尾,犹得凴熊轩。”

(2).借指蝎子。 清 曹寅 《题朴仙画<五毒图>》诗之二:“老蟇皤腹不避人,蠆尾爬沙白昼出。”

(3).即虿发。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戏赠》:“细看卷蠆尾,我家真栗蓬。”参见“ 蠆髮 ”。

(4).比喻书法上的“趯”笔。亦泛指书法遒劲。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龙管润霜,游兹蠆尾。” 清 陈维崧 《刘逸民隐如》诗:“蠆尾与银钩,错落铺黄绢。”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传卫》:“家擅银钩,人工蠆尾。”参见“ 蠆尾银钩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虿尾”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主要从字面和比喻两个角度进行解释。根据权威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的定义,“虿”指蝎子,“虿尾”字面意为蝎子的尾巴,特指蝎尾末端的毒刺部分。蝎尾以其尖锐、有毒的特性著称,因此在文学和日常用语中,“虿尾”常被引申为比喻尖锐、危险或有害的事物,尤其用于形容书法、文笔的锋利或人物的恶毒言行。例如,在书法评论中,“虿尾银钩”形容笔画如蝎尾般刚劲有力,体现出一种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人物描写中,则可能比喻某人的言行带有攻击性或毒性。

从历史语用角度看,“虿尾”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诗经》等古籍,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危险元素,后逐渐演变为修辞手法。参考《现代汉语词典》,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常用,但保留在成语和特定语境中,强调其警示或艺术象征意义。例如,在描述社会现象时,“虿尾之毒”可隐喻潜在的危害。为丰富理解,还可结合《辞海》的补充说明:蝎尾的生理结构(如毒腺和刺针)强化了该词的比喻内涵,使其在表达“锋芒毕露”或“暗藏杀机”时更具生动性。

“虿尾”的核心含义包括:一、字面指蝎子的尾部毒刺;二、比喻尖锐、危险的事物,常用于艺术或道德评价。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这些权威词典提供了详实的释义和用例,确保解释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网络扩展解释

"虿尾"(chài wěi)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 本义与比喻义
    指蝎子的尾部,因末端有毒钩,常被用来比喻毒害或危险所在。例如《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郑国子产推行赋税改革时,百姓以"虿尾"讽刺其政策如蝎毒般伤人。唐代杜牧《昔事文皇帝》中"触虿尾"也暗喻政治风险。

  2. 借指蝎子
    可直接代指蝎子本身,属于借代用法。

  3. 虿发
    该词有时与"虿发"相关联,但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可能指如蝎尾般卷曲的发型或发饰。

  4. 书法术语
    在书法中特指"趯"笔(捺笔的钩挑部分),形容笔法遒劲有力,如蝎尾般刚健。


建议:若需深入探究典故,可查阅《左传》相关篇章或唐代诗文注解;研习书法时,可结合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的趯笔技法体会其笔意。

别人正在浏览...

百鸟朝凤迸涌傧厌不相投肠线车尘马足锄梃大呼隆蹈利颠倒干坤地球物理学段子儿子气发功防守凤梨锋烟風中之燭扶杖格的工交轨范师硅谷红灯花工黄昏黄梨胡吹乱嗙回灯惠贶囫囵个儿简较家系紧绷绷金鲫两登零残灵芸礼为情貌鸾墀鹿车鹿驯豕暴难得糊涂溥大蒲鞋逑匹球体跂行取醉圣瑞施谋用智受赇霜皜送差鍮鉐托荫玩志无徵侠拜相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