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的意思、黍离的详细解释
黍离的解释
本为《诗·王风》中的篇名。《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 周 室之颠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 三国 魏 曹植 《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麦秀之感,非独 殷 墟;黍离之悲,信哉 周 室。” 宋 柴望 《多景楼》诗:“昔日最多风景处,今人偏动黍离愁。” 明 张煌言 《舟次琅琦谒钱希声相公殡宫》诗之一:“赤手曾扶板荡运,黄肠犹带黍离愁。”
词语分解
- 黍的解释 黍 ǔ 〔黍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线形,子实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 笔画数:; 部首:黍; 笔顺编号:
- 离的解释 离 (離) í 相距,隔开:距离。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分开,分别:分离。离别。离开。离散(刵 )。离职。离异。离间(刵 )。支离破碎。 缺少: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 八卦之一,代表火。 古同“罹”
专业解析
“黍离”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特指《诗经·王风》中的名篇《黍离》。其含义可从字面、诗歌本义及后世引申义三个层面进行解释:
-
字面释义:
- 黍 (shǔ): 指黍子,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籽实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说文解字》释为:“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 它是中国古代北方主要的农作物。
- 离 (lí): 此处指茂盛的样子。《尔雅·释诂》云:“离,丽也。”郭璞注:“谓附着也。”在《黍离》诗中,“离离”叠用,形容黍子生长繁茂、行列整齐的状态。此义项在古汉语中常见,如“离离原上草”。
-
诗歌本义(《诗经·王风·黍离》):
- 该诗以“彼黍离离”起兴,描写诗人经过西周故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时,看到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遗址上,如今长满了茂盛的黍子(禾苗),引发对故国沦亡、盛世不再的沉痛哀思与感慨。诗中反复咏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痛和沧桑之感。
- 据《毛诗序》记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这确立了该诗的主题是哀悼西周的灭亡。
-
后世引申义:
- 由于《黍离》一诗情感深沉、意象鲜明,“黍离”一词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词语和诗歌意象。
- 其核心引申义为:感慨国家衰亡、抒发故国之思、表现兴亡之叹。后世文人常用“黍离之悲”、“黍离之感”、“故宫离黍”等词语,来表达对朝代更迭、国破家亡或盛衰无常的深沉哀伤与悲悯情怀。它成为了中国文学中表达亡国哀思和历史沧桑感的经典符号。
“黍离”本指《诗经》中描写茂盛黍子的起兴之句,因其所在的诗歌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与沧桑之感,故后世将其凝固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用以指代对国家衰亡、历史变迁的深切悲叹与哀思。其核心内涵是亡国之痛与盛衰之感。
网络扩展解释
《黍离》是《诗经·王风》中的名篇,其词义可从字面、象征、历史背景等多角度解析:
一、字面含义
- 黍:北方农作物,形似小米,去皮称黄米,可酿酒或制糕。
- 离离:形容黍稷生长茂盛整齐之貌,或解释为低垂状。
- 诗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即描绘黍子成行、高粱抽苗的田野景象。
二、象征意义
《黍离》全诗以黍稷繁茂反衬故国衰败,成为亡国之痛的代名词。周朝大夫行经宗周故地,见旧时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悲叹周室倾覆,遂作此诗。后世以“黍离之悲”喻指对故国沦亡的哀思,如曹植《情诗》、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均引此典。
三、诗句解析
- 情感递进:诗中“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层层递进,展现诗人从恍惚、迷惘到悲怆的情感变化。
- 苍天诘问:“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以质问苍天强化无力回天的绝望感。
四、争议与延伸
- 主旨争议:一说为周大夫哀宗周覆灭(《毛诗序》),一说为普通行役者伤时之作。
- 文化影响:成语“黍离麦秀”常并提,均借农作物生长抒亡国之痛,如商朝遗民见殷墟生麦而作《麦秀》。
“黍离”既是自然景象的写实,更承载了深沉的历史悲情。其意象在后世文学中反复出现,成为华夏文化中“兴亡之叹”的经典符号。
别人正在浏览...
案验磝磝半解一知财政谶符辰驾黵面低潮叠巘低息豆蔬耑人钝敝钝朴督迫笃悠悠恩泽侯发开凡要愤发甘蝇宫锦拱树寡能关拢海漘劾奏回念呼天钥地坚峭嚼征跏婆集掇惊流金元棘人机凿卷迹可说拉套子轮渡伦敍芦笋暖洁叛人耆耋寝牀寝戈去取三平二满埏路审律水産痛于骨髓万死文竹卧起无迺箫局陿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