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鳧薻 ”。谓凫戏于水藻。比喻欢悦。《后汉书·杜诗传》:“陛下起兵十有三年,将帅和睦,士卒鳧薻。” 李贤 注:“言其和睦欢悦,如鳧之戏於水薻也。” 北周 庾信 《齐王进赤雀表》:“臣等预观休徵,情迫恒庆,不任鳧藻之至。”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抚士乐同於鳧藻,伐谋动契於龟蓍。”
“凫藻”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字面意思指鸭子(凫)在水藻丛中游动的情景,常用于比喻人或事物处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强调一种闲适逍遥的生活意境。根据《汉语大词典》,该词条定义为“凫游于藻”,引申为形容人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例如在古典诗文中常用来描绘隐士或田园生活的恬淡之美。
从出处来看,“凫藻”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鱼藻之什》中的相关篇章,如“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这里虽未直接使用“凫藻”,但后世文人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等作品中化用此意象,强化了其比喻义。权威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指出,“凫藻”体现了汉语词汇的象形与会意特点,通过自然景象映射人文情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深度。
在实际用法中,“凫藻”多用于文学或书面语,例如在描述山水田园时,可说“凫藻之乐,喻隐逸之趣”。现代汉语中,该词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学或成语时仍具价值。参考来源包括《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和《诗经》(中华书局校注本),这些经典著作提供了详实的释义和背景分析。
“凫藻”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凫”指野鸭,“藻”为水草,字面意为“野鸭在水藻中嬉戏”。这一画面常被引申为和谐欢悦的场景,如《后汉书·杜诗传》中形容士卒“如凫之戏于水藻”。
主要用于比喻和睦、欢愉的氛围,尤其用于描述将士同心、上下融洽的状态。例如:
该词通过自然意象(野鸭戏水)传递人文情感,是中文“托物喻情”的典型用法。类似表达还有“鱼水情深”“莺歌燕舞”等,均以生物活动映射人际关系或社会状态。
暗锁鳌戴懊憹曲卑劣畅道城邑赤爵衔丹书尺头螭云春桂跐牙儿单比胆守的实电导动心忍性断屠月独轮车恶境头風樹風駝缚辱告诀怪胎官粮鬼卒国难含经堂薅草号色环绖慧明假发继卿倥偬戾夫俚野论记没词儿潘郎鬓丝恲恲平泛穷禽齐天沙勇沈博絶丽十直属椑松下瘫风天壤悬隔通上彻下脱缪未达一间涡轮机五大无忌嫌好道歹晰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