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utai] 山西省的县。位于省东北部,为山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在其境内,主峰海拔3058米。佛教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
(1). 唐 高宗 龙朔 中尚书、门下、中书、秘书、御史五官署均以臺名,合称“五臺”。《永乐大典》卷二六○六引《数类》:“ 唐 高宗 龙朔 二年改尚书省曰中臺,门下省曰东臺,中书省曰西臺,秘书监曰兰臺,御史臺曰宪臺,故有五臺之号。”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忌戒》:“时以年饥,放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三馆学生放散,五臺令史明经。’”
(2).见“ 五臺山 ”。
"五台"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释义:
一、地理专名 指中国山西省五台山,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该山由五座环抱的峰顶组成,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最高峰北台海拔3061米,被誉为"华北屋脊"。据《清凉山志》记载,此山自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开始建寺,现存唐代以来佛寺47座,其中佛光寺东大殿为现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
二、佛教术语 特指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座法台。《华严经》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佛教传统认定此处即五台山。五座台顶分别供奉文殊五法身:聪明文殊、狮子文殊、智慧文殊、无垢文殊、孺童文殊。这种配置见于敦煌第61窟《五台山图》壁画,印证了唐代形成的圣山崇拜体系。
三、古代建筑规制 古代天文台别称,源自《周礼》"灵台"制度。汉代始设"三台"(灵台、时台、囿台),至南北朝发展为"五台"观测体系,含观天象、测节气、察云物等功能。这种建制在《唐六典》卷十中有明确记载:"其属有五:曰天文台、曰气象台、曰时辰台、曰望云台、曰候风台",构成完整的皇家天文观测体系。
“五台”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与地理背景综合理解:
唐代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年),中央官署中的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御史台合称“五台”。这一称谓反映了唐代官制特点,但后世较少沿用。
1. 五台县
2. 五台山
“五台”一词需结合语境区分:
如需进一步了解五台山佛教文化或历史变迁,可查阅等来源。
案头八分公鸨子悲愿别怀簸荡不窥园不谓参革城閈楚妃出头的椽子先烂词苑丛谈抵瑕对读对时法拉第电磁感应实验芳兰当门,不得不锄方闻科扶拱干祫给食光压归寍归着顾慕河济红勒帛红棠棠怀襟扈带荐引焦害嫁殇墐户金鉔急章拘诸举撮欬唾成珠亢木蜡珀历数鹿帻马师眉弯鸣骥囔囔内翰排荡槃水萋迷山膏疏彻蜀綉宋本索诃桃花星团掿无角龙小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