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钺的意思、伏钺的详细解释
伏钺的解释
被处死。钺,古代兵器,形似板斧而大。 郭沫若 《船泊石城岛畔杂成》诗:“ 葡 人大副传佳话,曾作逋逃到此间。往日喧宾今伏鉞,春光先到岸头山。”
词语分解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 钺的解释 钺 (鉞) è 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礼仪、殡葬用。 古星名。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伏钺”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fú yuè,其核心含义是被处死,具体解释如下:
1.词义解析
- 伏:本义为“趴伏”或“屈服”,在此语境中引申为“接受刑罚”。
- 钺:古代兵器,形似大型板斧,常用于刑戮或象征权威。执行死刑时,犯人需伏于钺下,故“伏钺”代指处决。
2.文学引用
郭沫若在《船泊石城岛畔杂成》一诗中写道:“往日喧宾今伏鉞,春光先到岸头山。” 此处“伏钺”指代侵略者(葡萄牙人)最终被处决,体现历史场景中的用法。
3.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或文学文本中,描述因罪受刑或被权威镇压的情景,带有强烈的古典色彩。
4.补充说明
- 钺的象征:钺不仅是兵器,也是礼器,常见于商周青铜器,象征军事与刑罚权。
- 同源词:如“斧钺”常连用,泛指刑罚(如《汉书》中“斧钺之诛”)。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典及郭沫若相关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伏钺(fú yuè)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伏”和“钺”两个字组成。下面来详细解释一下:
1. 拆分部首和笔画:
- “伏”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和“卜”(卦),它的总笔画数是6。
- “钺”的拆分部首是“钅”(金),它的总笔画数是11。
2. 来源:
《伏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也称为“战斧”。它是一种有着锋利刀刃的重型兵器,常用于战争和决斗中。
3. 繁体:
在繁体字中,“伏钺”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发生改变。
4.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可能有一些变化,但对于“伏钺”这个词来说,并没有特别的变化。
5. 例句:
- 他手持伏钺,威风凛凛地站在战场上。
- 自古以来,伏钺一直是武将的标志性武器之一。
6. 组词:
- 伏首:低下头或弯腰向前行的动作。
- 钺鼓:指古代官员上朝时鸣鼓所用的器械。
7. 近义词:
- 战斧:与伏钺意义相近的词语,也是指战争中使用的一种兵器。
8. 反义词:
- 投降:与伏钺相对的词语,意为主动选择放弃或服从对方。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