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十三世纪记录蒙古语的文献中出现的首辅音h(现代蒙古语已经失落),在土族语中主要是f﹝f﹞或h﹝x﹞。由于词的第一音节元音失落而形成了词首复辅音。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较多。
土族语是蒙古语族东部分支的代表性语言,主要分布于中国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及周边区域,使用人口约10万(截至2020年)。该语言在语音层面保留着中古蒙古语的词首辅音[h]及元音和谐规律,例如"honi"(羊)与蒙古语"хонь"同源;语法采用主-宾-谓结构,通过格助词区分施事与受事,如"nohai-du mori ugie"(给狗喂马)。
词汇系统由蒙古语族基础词、藏语借词(如"lama"喇嘛)、汉语借词(如"xua"花)三部分构成,其中畜牧业相关词汇占比达37%(《土族语方言研究》)。作为濒危语言,其保护工作被纳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青海民族大学设有土族语言文化研究所开展系统记录。该语言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濒危语言地图》东亚区重点监测对象。
土族语是中国土族人使用的一种语言,以下为详细解释:
语言系属
土族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蒙古语有亲缘关系,但保留了部分古代蒙古语的特征。例如,13世纪蒙古语文献中的首辅音h(现代蒙古语已消失),在土族语中演变为f或h(如[f]或[x])。
地理分布与使用人口
主要分布于中国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等地。根据1982年数据,使用人口约10万,而最新统计显示已增至约15.9万人。
语言特点
文字与现状
历史上使用过基于藏文或汉字的记音符号,但现无统一文字体系,日常多借用汉文或藏文。受现代化影响,年轻一代使用率有所下降,但仍在聚居区作为重要交流工具。
如需更完整的学术资料,可参考语言学专著或相关民族语言研究文献。
碍夜哎哟白地款贝字冰结鼻子管敞亮储价辏队蛋鸡调密掉文袋洞案瓬人伏窜负郭复会改土为流古香豪素红案画一之歌火伴火钵讲勗见教检验工积愁旧防空废狂疎昆仑子老氏凉草躐径隶法零雰零数遴委龙脩龙竹满天冥眗亡见木征难以为情牛衣夜哭全唐诗稔腻射雕手神和豕喙市人四圣随声是非挑得篮里便是菜蜩沸铜川市同舟遇风望岫息心携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