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肚腹与心脏,皆人体重要器官。亦比喻贤智策谋之臣。《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郑玄 笺:“此罝兔之人,行於攻伐,可用为策谋之臣,使之虑事,亦言贤也。”《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牧宰》:“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县令陛下之手足,未有无腹心手足而能独理者也。”《金6*瓶6*梅词话》第十七回:“君犹元首,辅臣犹腹心也,百官犹四肢也。”
(2).指亲信。《汉书·张汤传》:“ 伍被 本造6*反谋,而 助 亲幸出入禁闥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陈书·高祖纪上》:“ 景 至闕下,不敢入臺,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 清 洪昇 《长生殿·合围》:“原有三十二路将官,番 汉 并用,性情各别,难以任为腹心。” 郭沫若 《王阳明礼赞》:“ 刘瑾 命腹心二人尾随,原拟在途中加以暗害。”
(3).犹言至诚之心。《左传·宣公十二年》:“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比问州邸,云改县章,治所相望,私诚甚喜,谓宜朝夕,可布腹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今实布腹心:僕之卧薪尝胆者,固有日矣。”
(4).比喻近中心的重要地区。《史记·赵世家》:“今 中山 在我腹心,北有 燕 ,东有 胡 ,西有 林胡 、 楼烦 、 秦 、 韩 之边,而无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 唐 韩愈 《论天旱人饥状》:“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亮总兵》:“腹心千里,兵力虚弱。” 杨朔 《海罗杉》:“ 大井 深藏在 井冈山 的腹心地带,四面紧围着层层迭迭的高山。”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腹心汉语 快速查询。
"腹心"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其核心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人体器官的本义 指代腹部与心脏,象征人体核心部位。此义项最早见于先秦典籍,《汉语大词典》引《左传·宣公十二年》"敢布腹心"为证,表示将内心想法坦诚相告。两器官皆为维持生命的重要结构,故成为"要害部位"的代称,《辞海》亦收录此基础义项。
二、比喻核心与关键 引申为事物最关键的部分,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释义"比喻要害或中心",常见于"腹心之地""腹心之患"等表达。清代魏源《圣武记》中"据天下腹心"即用此喻,强调地理位置的核心性。
三、人际关系中的特殊指代
此词在成语"腹心之疾"中更突显其双重特性,既指威胁要害的身体疾病,也喻根本性祸患,见于《史记·吴王濞列传》"汉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因欲发谋举事"的历史语境。
“腹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比喻人际关系中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常与“心腹”同义。例如:“言听计从,倚为腹心”。这一用法源于古代典籍,如《孟子·离娄下》提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
指事物的关键或中心区域。例如:“腹心之患”形容严重的隐患,“长沙地处湖南腹心”描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古代用于表达真诚的心意,如“敢布腹心”(坦诚相告)、“腹心相照”(以诚相待)。
该词既可指具体的人(亲信、心腹),也可抽象表示核心、诚意等,需结合语境理解。更多用例可参考《左传》《史记》等典籍。
办公室自动化禀履博号伯赵长安趁熟重犯春意阑珊打稿子打截蛋家耽习打照面得亡短兵端的额定转速讹蠹藩储范围负扆干仆沟隍馆人寒毡和硕后发制人挥斥八极讲赞教练机噤咽君寀儁侠开洋荤瞰视考秩墚地嘹亮陵使流产谩荒美除捺兴砰宕恰便似铅砌善罢罢休牲醪赦图石堰瘦弱殊功随驴把马调元制土官退却蛙歌完治无谢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