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ng'an] 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1).古都城名。 汉高祖 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 东汉 献帝 初、 西晋 愍帝 、 前赵 、 前秦 、 后秦 、 西魏 、 北周 、 隋 、 唐 皆于此定都。 西汉 末绿林、赤眉, 唐 末 黄巢 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故城有二: 汉 城筑于 惠帝 时,在今 西安市 西北。 隋 城筑于 文帝 时,号 大兴城 ,故址包有今 西安城 和城东、南、西一带。 唐 末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 西安城 。
(2). 唐 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 唐 李白 《金陵》诗之一:“ 晋 家南渡日,此地旧 长安 。”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淳熙八年》:“雪却甚好,但恐 长安 有贫者。” 清 龚自珍 《同年冯文江索诗赠行》:“ 冯君 才大行孔修,少年挟策 长安 游。”
长安作为汉语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三层递进释义:
一、词源本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长治久安",源自《史记·高祖本纪》"欲都洛阳,留侯劝入关都长安"。该词最早作为政治愿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定都时正式成为地名。
二、历史地理实体 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累计1077年)的古代都城,其地理范围历经变迁:
三、文化符号象征
现代汉语使用中,《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保留"长安"双解释义:①古都城名;②比喻长治久安的政局。该词条释义参考了《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及《西安地方志·建置沿革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考据成果。
“长安”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长安”是中国古代重要都城名称,现为陕西省西安市的古称。其字面含义为“长治久安”,寄托了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的政治理想。该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代均定都于此,地理位置涵盖今西安及周边区域。
长安城在不同时期有“沣镐”“大兴城”等别称,城市布局(如市坊分设)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影响深远。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西安地方志。
哀挽百六碑榜饽饽朝哺趁贴尺锦大九州帝皇底账对脉罚点球发忧封建把头風攄分支帐刚切供承珪玠海洋生物寒径灰突突竞价九蒸三熯觉岸骏声开先铿镗款兵旷任宽褐捆儿徕祗撩脚鳞附灵章懔畏历时六尺之孤漫山茅房冕带迷瞪愍然盘蓝青堂瓦舍庆唁铨司区配仍迭人情汹汹阮元瑜濡沃沙文主义衰髯双靥髫龄显武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