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新五代史·杂传·张全义》:“及 梁太祖 劫 唐昭宗 东迁,缮理宫闕、府廨、仓库,皆 全义 之力也。”
“府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府廨(fǔ xiè)指古代官员处理公务的场所,即官署,类似于现代的政府办公机构。该词由“府”(官署)和“廨”(官吏办公处)组成,均为半包围结构()。
该词在史书中多次出现,例如《新五代史·杂传·张全义》记载:“及梁太祖劫唐昭宗东迁,缮理宫阙、府廨、仓库,皆全义之力也。”此句描述张全义主持修缮宫殿、官署等建筑,体现了“府廨”作为官方建筑的功能()。
古代诗词中也使用过该词,例如:
“府廨”属中性词,无引申义或比喻义,主要用于历史文献和古典文学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学术研究或历史题材创作。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新五代史》原文或相关诗词作品。
《府廨》(fǔ xiè)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官府或者政府机构的大楼。它可以指代朝廷官府,也可以泛指地方的政府机构。
这个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其中,“府”(fǔ)的本义是官府,表示担任政务的机构;“廨”(xiè)的本义是大殿,代指宽敞的大楼。在历史上,府和廨曾经分别指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机构。后来,这两个字合并为一个词,即“府廨”,用于表示政府机构的大楼。
《府廨》的拆分部首是“广”(guǎng)和“彡”(shān),其中“广”是旁部,表示“宽敞”、“大”的意思;“彡”是上延部,表示“毛发”。
《府廨》的总笔画数为17画。拆分后,其中“广”部部首占据4画,“彡”部部首占据6画,“庚”占据了7画。
在繁体字中,“府廨”没有明确的对应字形,通常仍然写作“府廨”。
在古代,府廨的字形存在变体。早期的写法可能是“廨府”,其中“廨”字的上方加上一个“广”字形,表示宽敞之义;后来逐渐合并为一个字,形成现代的“府廨”。
例句:
1. 他在府廨中工作,负责处理重要的政务事项。
2. 地方府廨的建设需要注意环保和民众利益。
组词:
1. 府宅(fǔ zhái):指官员的住宅。
2. 建府(jiàn fǔ):指建立政府机构。
近义词:
官府(guān fǔ)
反义词:
民居(mín jū)
按劳取酬颁学宝路备灾不安不知所终车脑窜逸低留答剌队徽堕泪碣峯腹负俗归贯还驾含辞豪家和欺溷冒降委角犀俊杰开赴落头鲜连峰凉蝉流歠柳星张罗酆山髳茸懋膺没面皮密办密牒谋臣猛将篷舟丕大屏蔽牵板樵苏起鬨僛舞诎志生动沈怨使臣房时育受灾炭火弹性体饕戾停尸提制投文兔宫危叶先下手为强小东西东系颈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