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投文的意思、投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投文的解释

(1).投赠文章。 唐 杜荀鹤 《送人南游》诗:“纵有投文处,於君能几何?”《旧唐书·韩愈传》:“洎举进士,投文於公卿间,故相 郑餘庆 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於时。”

(2).投递诉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堂规式》:“本县放告,以三六九日为期。其餘日止收投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投文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向官府或特定机构递交文书、状纸等书面材料的行为。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分述其详细释义:


一、基本释义

  1. 呈递文书

    指将书面材料(如诉状、公文、试卷等)正式提交给官府或上级机构。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引证:古代科举考生向礼部递交试卷称“投文”,《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点进一名生员来,是汶上县的人,叫做荀玫,宗师逐名当面发落,点到荀玫,人丛里一个清秀少年上来接卷,学道问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荀玫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实年十七岁。’学道道:‘你为何两次投文?’”

  2. 告状或申诉

    特指向官府提交诉状,引申为通过正式文书提出控告或请求。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引证: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部》载:“投文须于早堂,以便午堂审理。”


二、历史语境中的用法

在明清科举制度中,“投文”专指考生向考官递交个人履历与试卷的程序,是科举流程的关键环节。此行为需遵循严格规范,文书内容直接影响考生资格审核。

来源:《中国科举制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现代延伸含义

现代汉语中,“投文”一词虽不常用,但仍保留“主动提交书面材料”的语义,常见于以下场景: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古代司法实践

    清代《钦定大清会典》规定:“凡词讼,必以投文日为始,依限审结。” 表明“投文”是诉讼程序的法定起点。

    来源:《清代则例通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 文学记载

    古典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赵五虎伪造契券投文,诬告良民侵占田产”,印证“投文”与司法诬告行为的关联性。

    来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投文”作为历史性词汇,其核心动作是正式递交书面文件,尤指向官府或权威机构提交文书的行为。该词承载了中国古代科举、司法制度的特定文化内涵,现代用法则侧重于正式场合的文书提交程序。

网络扩展解释

“投文”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其释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均有体现:

一、投赠文章

指将自己撰写的文章赠予他人,常见于古代文人交往或科举应试的语境中。

二、投递诉状

指古代民众向官府递交诉讼文书的行为,属于法律术语。

补充说明

  1. 现代使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领域。
  2. 近义词:投赠文章可类比“呈文”,投递诉状则类似“递状”。

以上释义综合了古代诗文、史书及律法文献的记载,高权威来源(如、3)与多源印证确保了准确性。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标注的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巴布亚人白管逼惧邠国差驰虫沙戳无路儿寸廪东差西误冬葱东窜西跳东房断壁残璋风疾俸钱赋算富翁苟生贯溢聒气挥发油火家贱迹奸虑勦浄结昏疾力精卫口乾舌焦揆景老积年梨栗儿理债绿惨红销马垛子漠不相关捻捻昵昵牛皮俳丽朋附漂泊无定剽声轻金属七窍生烟认的日里尚尔扇诱殊翁竦垒闛阖铁马同俗晚涂晩夜微管下俚香港纸乡术狎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