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窜軼 ”。逃奔;逃散。《宋书·臧质传》:“ 臧敦 等无因自骇,急便窜逸,迷昧过甚,良可怪叹。” 宋 苏辙 《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 辙 恐掌财者必有盗用之姦,捕盗者必有窜逸之弊。”《明史·侯琎传》:“况边地磽瘠,霜早收薄,若更徵税,则6*民不復耕,必致窜逸。”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拨军队驻扎 荆 襄 ,以防窜軼。”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窜逸汉语 快速查询。
窜逸是一个汉语复合动词,其词义解析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个维度展开:
一、字源解析 "窜"本义指鼠类逃匿,《说文解字》释为"坠也,从鼠在穴中",后引申为逃跑、乱跑之意。"逸"在《尔雅》中训为"失也",本指马脱缰奔跑,后衍生出逃亡、隐遁等义项。二字组合构成同义复词,强化了"仓皇逃窜"的核心语义。
二、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史籍记载,特指战乱中的败逃行为。如《明史·太祖本纪》载"元将彻里不花率兵欲复濠州,太祖设伏败之,敌众窜逸",《清史稿·洪秀全传》记"金陵城破,伪王以下皆窜逸"。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如《人民日报》2020年抗疫报道中"严查病毒携带者窜逸传播"的表述。
三、权威参考 词义解释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卷第1123页、《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7页等工具书释义,历史用例引自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系列。
“窜逸”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古代文献
近现代扩展
近代文献中,该词也用于描述盗匪、敌军等溃散逃窜的状态,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提到“拨军队驻扎荆襄,以防窜轶”。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参考《宋书》《明史》等文献原文。
凹坑包办陂知鼈咳避盖秉旄仗钺虿尾银鈎扯铃篪竹大寳局导非琱舆丁粮丁令董事长笃弼芳茵辅卫杆拨乖遇海山盟行行蛇蚓龁啖河浒回春之术讳饰格讲摩交移祭灵警策辞极杀积严款怀老枭良常李后主厉声帽裙茅蒐面子话拍刀捧日钱贯浅海乞饭庆绵耆庞榷商慎厚霜钟水玻璃琐窗泰侈玩鲍危急沃灌五常无计可奈五剧仙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