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酿乱的意思、酿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酿乱的解释

酿成祸乱。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论》:“邪6*教酿乱,或托於佛,或托於道,或亦出於儒,是在法禁张弛,事不关佛也。” 张謇 《奏请改组内阁宣布立宪疏》:“其酿乱首祸之人,并请明降諭旨,予以处分,以谢天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唐 中期共分四段,第一段是酿乱期,其余三段都是统一势力和割据势力这一主要矛盾在不同情况下的斗争表现。”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酿乱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酿乱"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用法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分解与核心释义

  1. "酿"的本义与引申

    "酿"原指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醋、酱等(《说文解字》:"酿,酝也,作酒曰酿"),引申为事物经过逐渐积累、酝酿而形成某种结果的过程,常含消极意味,如"酿祸""酿灾"。

  2. "乱"的语义

    "乱"指社会秩序的破坏、动荡或冲突状态(《广雅》:"乱,扰也"),如"叛乱""动乱"。

  3. "酿乱"的整体含义

    结合二者,"酿乱"指因某些因素长期积累、发酵,最终导致社会动荡、叛乱或混乱局面。强调祸乱的渐进性与人为诱发性,如清代文献中"官吏贪酷,酿乱之由"(《汉语大词典》)。

二、权威词典释义与用例

三、语义特征与用法

  1. 过程性:突出祸乱非突发,而是隐患长期积累所致(如腐败、压迫等)。
  2. 责任归属:多暗含对主导者的问责,如"苛政酿乱"。
  3. 书面语体:属正式书面用语,多见于历史、政治文献。

四、近义辨析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 《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台湾"教育部",2015)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广雅疏证》(清·王念孙,中华书局,2004)
  5. 李伯元《南亭笔记》(清代史料笔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纸质出版物为准。电子版可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或"教育部成语典"(dict.idioms.moe.edu.tw)验证部分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

“酿乱”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引发混乱或祸端”,通常指某个行为或事件导致事态恶化。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二、用法与例句

  1. 历史语境:常用于描述政治、社会事件中的责任归属。
    • 例:清代俞正燮提到“邪教酿乱”,指邪教活动引发社会动荡;张謇在奏疏中称“酿乱首祸之人”需被惩处。
  2. 现代应用:可形容个人行为或谣言等导致的负面影响。
    • 例:“他的谣言酿成了社会乱象”。

三、历史文献中的延伸

四、近义与关联词

“酿乱”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侧重强调行为与后果的关联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可参考《癸巳类稿》《中国通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隘绝哀忧阿姆斯特丹遨曹八关戒颁行贝宁哔剥宾词博进大赉动粗窦家妻娥翠繁难法显费想丰长槁枯弓腰人果官姑嘬航向活期假候酱物角壮甲殻接骨眼街头诗伎工虀虀劲锐疾趋捐选刻志口沫宽厰老母料视灵笈里巫隆刑没皮柴门窍曩篇农贸市场频繁瓶钵迁鼎倾荡青肿秋狝深恶痛绝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蜀鸟嗣音脱祸无其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