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 宋 叶适 《辩兵部尚书朱元晦状》:“自此游辞无实,谗口横生,善良受祸,何所不有!” 明 胡应麟 《诗薮·宋》:“ 工部 诗尽得古今体势,其中何所不有。”
“何所不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该成语用反问语气表示“无所不有”,强调事物或现象的多样性与不可穷尽性,常用来感叹世间存在超出常规认知的事物。
最早文献记载:
出自宋代周密《齐东野语·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此句通过反问,表达边远地区存在诸多奇异现象。
其他典籍引用:
明代胡应麟《诗薮》提到杜甫诗歌“尽得古今体势,其中何所不有”,借以说明诗歌题材的丰富性。
“何所不有”通过反问强化“无所不包”的语义,既可用于描述自然奇观,也可引申至社会现象,体现汉语以简驭繁的表达智慧。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典》《成语词典》等工具书。
《何所不有》是一个成语,它常用来形容什么都有,什么都具备的意思。详细解释如下:
拆分部首和笔画:成语《何所不有》由六个汉字组成。它们的部首分别是“人”、“曰”、“木”、“彡”、“口”和“一”,总共有23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成语《何所不有》最早出自于《孟子·告子上》:“大彻大悟,小达小悟,此之谓也。故曰:何所不有也。”后来,《红楼梦》中也有使用该成语的场景。在繁体字中,成语《何所不有》的写法为「何所不有」。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成语《何所不有》的汉字可以写成「合所不有」。现代汉字简化后,它的写法变为了「何所不有」。
例句:
组词:
近义词:万事俱备、应有尽有、无所不能
反义词:一无所有、无所不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