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丑恶可耻。《管子·形势解》:“故治天下而不用圣人,则天下乖乱而民不亲也;求夫家而不用媒,则丑耻而人不信也。”
丑耻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行为、品德或外貌不符合社会道德或审美标准而产生的羞愧与耻辱感。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及用法角度详细解析:
羞愧与耻辱
指因自身言行失当、道德缺失或形象不佳而引发的内心不安与社会性贬低感。例如:“他因抄袭行为感到万分丑耻。”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89页。
词性特征
属抽象名词,多用于描述心理状态或社会评价,如“不知丑耻”“丑耻之心”。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卷9,第1103页。
单字本义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年影印版。
复合逻辑
“丑”强调外在表现或内在品德的“不良”,“耻”侧重由此引发的道德羞惭,二字叠加强化了道德批判与心理感受的双重内涵。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15、308页。
道德评价
常用于谴责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如“不知丑耻”指缺乏道德底线。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第195页。
文化关联
儒家文化强调“耻感伦理”,如《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此处“无耻”与“丑耻”内涵相通,均指向道德自律的缺失。
来源:《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42页。
近义词“羞耻”更侧重个体心理感受,“耻辱”偏重外部施加的羞辱,而“丑耻”兼具内在道德否定与外在形象贬损的双重意味,常见于书面语及批判性语境。
“丑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丑耻”指丑恶可耻,强调事物或行为在道德、外貌上的双重负面属性。例如《管子·形势解》中提到:“求夫家而不用媒,则丑耻而人不信也”,说明古代婚嫁无媒会被视为不合礼法的可耻行为。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籍或书面语中。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选用“羞耻”“不道德”等更口语化的词汇。
(参考来源:、、)
白苋板涩崩逝本生边糈彩仗长冠琛缡词馆大患捣蛋鬼道殣相属道说地穿甲发纵指使逢见赶热跟腱钩针傀伟过头话顾属行规嘉名酱瓣草江馆交授嶻嶪进一层救护寄系居彝馈饍莱公老父台脸急琉璃球毛呢木曜日拿乔披麻带索皮条前坟请唤鳅蝥三魂七魄沈博圣诞老人失机石泉师子国疏旷送究通起颓息无赖贼务穑瞎说乱道鰕须楔形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