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格虏的意思、格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格虏的解释

强悍不驯的奴仆。《史记·李斯列传》:“故 韩子 曰:‘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 司马贞 索隐:“格,彊扞也。虏,奴隶也。”按《韩非子·显学》作“严家无悍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格虏

释义

“格虏”是古汉语复合词,指强悍不驯的奴仆,含贬义。“格”意为抗拒、击打,“虏”本指俘虏,引申为奴仆,合称指难以管束的仆役。

出处与典源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司马迁在文中借项羽之口暗喻其刚烈不屈,后世遂以“格虏”形容桀骜不驯者。

字义分析

  1. 格:
    • 本义为击打(《说文解字》:格,击也),引申为抗拒、斗争。如《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扞格"即抵触之意。
    • 在“格虏”中强调奴仆的叛逆性。
  2. 虏:
    • 本指战俘(《说文解字》:虏,获也),后泛指奴仆。如《史记·季布列传》"卖身为朱家钳奴","奴"与"虏"义近。
    • 此处指身份低贱却行为强横者。

文献例证

  1. 《汉书·游侠传》:

    “(郭)解出入,人皆避之。独有一人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班固以郭解感化“格虏”之事,反衬其侠义。

  2. 王夫之《读通鉴论》:

    “驭格虏 之道,威不足以詟则恩不足以怀。”

    强调对强悍者需恩威并施。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格虏"词条(释义及《史记》引文)。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格"、"虏"单字释义(P.543, P.1021)。
  3.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版),中华书局,2013年,卷七《项羽本纪》(原文及注释)。
  4. 《说文解字注》,许慎撰/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格"、"虏"字形字义考据(P.121, P.632)。

网络扩展解释

“格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词义解释

格虏(拼音:gé lǔ)指强悍不驯的奴仆。


出处与用法

  1. 文献来源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故韩子曰:‘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
    司马贞索隐注:“格,彊扞也;虏,奴隶也。”。
    按《韩非子·显学》中对应表述为“严家无悍虏”,可见“格虏”与“悍虏”意义相通。

  2. 语境内涵
    该词强调主人若过于严厉,家中便不会有桀骜不驯的奴仆,与“慈母多败子”形成对比,反映古代法家“严刑峻法”的思想。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史记》《韩非子》相关篇章或古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矮子不惜诚谨絺纩吃辛吃苦俶迁慈懿大男打野呵封建士大夫焚劫服气府掾箍节儿红白赏恤缓服化泽徽柔魂飞魄丧皎皛家微矜愎近好僸佅九殒急于星火举措沮服狼艰狈蹶滥套子耄荒明情内扇女强人清水庆喜秦失其鹿穷尽穷忙溶与丧门神赏觌上紧设都石火风烛术客蒜苔泰来否往天禄大夫彤暑土鼈吐駡王事违志汙佞綫材向化闲声下三流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