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虏的意思、格虏的详细解释
格虏的解释
强悍不驯的奴仆。《史记·李斯列传》:“故 韩子 曰:‘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 司马贞 索隐:“格,彊扞也。虏,奴隶也。”按《韩非子·显学》作“严家无悍虏”。
词语分解
- 格的解释 格 é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击,打:格斗。格杀。 推究:格
- 虏的解释 虏 (虜) ǔ 俘获:虏获。俘虏。(.打仗时捉住敌人;.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俘获的人。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笔画数:; 部首:虍;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格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词义解释
格虏(拼音:gé lǔ)指强悍不驯的奴仆。
- “格”:意为“强捍”“刚猛”。
- “虏”:即“奴隶”或“仆从”。
合称表示难以管束、性格刚烈的奴仆。
出处与用法
-
文献来源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故韩子曰:‘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
司马贞索隐注:“格,彊扞也;虏,奴隶也。”。
按《韩非子·显学》中对应表述为“严家无悍虏”,可见“格虏”与“悍虏”意义相通。
-
语境内涵
该词强调主人若过于严厉,家中便不会有桀骜不驯的奴仆,与“慈母多败子”形成对比,反映古代法家“严刑峻法”的思想。
补充说明
- 现代使用: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古文研究中。
- 近义词:悍仆、顽奴。
- 反义词:顺仆、忠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史记》《韩非子》相关篇章或古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格虏》一词的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对边境少数民族的称呼”。拆分部首和笔画为“⻆”和“16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于描述和称呼边境少数民族。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革虜》。
在古代,汉字写法往往与现代不同。《格虏》这个词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具体的写法现在已经无法确定。
以下是《格虏》这个词的例句:
1. 中国古代的边境地区常常有格虏部落的存在。
2. 《史记》中记载着许多与格虏族相关的历史事件。
与《格虏》相关的组词有:格虏部、格虏人、格虏文化等。近义词可能包括:边境少数民族、边疆族群等。反义词可能为:中原汉族、内地人等。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您的要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