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王命差遣的公事。《诗·小雅·北山》:“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晋 王讚 《杂诗》:“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 宋 张孝祥 《题朱元顺浯溪图》诗:“去年到 浯溪 ,王事有期程。”
(2).特指朝聘、会盟、征伐等王朝大事。《易·坤》:“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高亨 注:“从征者有人未立功亦得赏,是无成有终。”《礼记·丧大记》:“既葬,与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国事。” 孙希旦 集解:“王事,谓朝聘、会盟、征伐之事。”《南史·刘悛传》:“ 刘勔 殞身王事,宜存封爵。”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何宏中》:“父 子寄 守 武州 宣寧 尉,殁王事。”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在 商 朝统治的区域里……王和国家是一体的,所以一切重大的国家事务都被称为‘王事’。”
“王事”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析:
王命差遣的公事
指由君主直接委派的官方事务,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诗经·小雅·北山》提到“四牡彭彭,王事傍傍”,描述为执行王命奔波的状态。晋代王讚的《杂诗》中“王事离我志”也体现了这一含义。
王朝重大事务
特指涉及国家层面的重要活动,包括朝聘(诸侯朝见天子)、会盟、征伐等。如《易经·坤卦》中“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强调参与国家大事需以大局为重。
以上解析综合了词典释义及古籍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典》《礼记》等原始文献。
《王事》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与王有关的事务”或“跟王室有关的事情”。这个词多用于描述古代中国的皇帝事务和朝廷政务。
《王事》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王”和“事”,其中“王”是指王室、君主,也是“事”字的上部部首,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字,它的拼音是wáng。
“王”字的笔画数为四画,“事”字的笔画数为五画。
《王事》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它出现在《说文解字》这本古代字典当中。在简体字的书写中,《王事》的形式并没有改变,但在繁体字中,会使用“王事”字的左上角加上一点,形成繁体字“王”的样子。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王事》的字形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文解字》中的写法是“王”字的左边有一个“⺾”部分,意味着与庙宇或宗室有关;另外一种常见的写法是“☰”,象征国王。
1. 朝廷重要的王事都由皇帝亲自决策。
2. 这个官员负责处理与国家统治有关的王事。
3. 古代的生活与王事息息相关。
1. 王室:指王族的家族,在封建社会中拥有统治权力的一族。
2. 朝廷:指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主要指古代帝王的政府机关。
1. 君臣:指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2. 政务:指与政府管理和运作相关的事务。
1. 平民:指不属于统治阶级的底层人民,与王室和贵族相对。
2. 民间:指不属于政府或官方的事务领域,与王室和朝廷相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