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扼要列叙。 清 沉惟贤 《<万国演义>序》:“及国朝 徐继畬 、 魏源 氏译述《瀛环誌略》、《海国图誌》,乃始罗略东西洋 欧 美 诸国。”
“罗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差异,综合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罗略(luó lüè) 的核心含义是“扼要列叙”,指简明扼要地列举或叙述事物。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例如清代沈惟贤在《<万国演义>序》中提到,徐继畬、魏源等人通过著作“罗略东西洋欧美诸国”,即概括性地介绍各国情况。
词源分析
文献用例
该词在清代文献中常见,多用于学术或历史著作的序言,体现对复杂信息的提炼能力。
部分资料(如)提到“罗略”形容人聪明机智,但此释义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方言或特定典故相关,需谨慎使用。
建议优先采用“扼要列叙” 这一释义,尤其在涉及历史、学术语境时。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清代相关文献原文。
《罗略》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思考、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或决策。它表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得到的理智和明智的结论。
《罗略》的部首是“糸”(纟)和“旅”(方旅),笔画数为10画。
《罗略》的来源较为复杂,可能具有多个含义和演变过程。它可能源于《尚书·虞书·大禹谟》中的“兴罗旅,定于四方”的描述,用来形容大禹治水后的明智决策和英明统治。
《罗略》的繁体字为「羅略」。
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古时候《罗略》可能有不同的写法,如「邏稤」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字的发展,其形状和结构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写法。
1. 经过深思熟虑,我终于得出了一个罗略。
2. 这个决策是经过多次讨论和分析后得出的罗略。
组词有:罗百罗、罗拜之、罗素、罗生门等。
近义词有:考虑、决策、思考、分析、推导等。
反义词为:草率、冲动、盲目、不顾后果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