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高坐的意思、高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高坐的解释

(1).亦作“ 高座 ”。讲席。讲席高于听讲者的座位,故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向高坐者,故是凶物。” 刘孝标 注引《高逸沙门传》:“ 王濛 恒寻遁,遇 祗洹寺 中讲,正在高坐上,每举麈尾,常领数百言,而情理俱畅。”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上敬天竺教,十二年冬,製二高座,赐 新安国寺 。一为讲座,一为唱经座,各高二丈。” 清 吴伟业 《赠苍雪》诗:“师於高座上,瓣香祝君父。”

(2).借指精通佛理的高僧。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帛尸黎蜜多罗》:“西域人,时人呼为高座。”

(3).坐于上座。《三国演义》第五一回:“ 孔明 曰:‘不须主公忧虑,儘着 周瑜 去厮杀,早晚教主公在 南郡 城中高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山西乔御史》:“每晨起,具衣冠,升堂高坐,命僕隶呼唱开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高坐

在汉语词典释义中,“高坐”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1. 动词性用法

    指“坐在高位或尊位上”,常见于描述身份尊贵者或正式场合的坐姿状态。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为“端坐于高处或尊位”,强调姿态的庄重与地位的显赫。

  2. 名词性用法

    指“高位、尊位”,特指身份显赫者的座位。如《汉语大词典》引《晋书·王导传》:“乃命左右悉取胡床高坐”,此处“高坐”指区别于普通坐具的尊贵席位,象征社会等级。

知识扩展

“高坐”在魏晋南北朝文献中常与“胡床”(早期马扎)关联,因当时名士喜踞胡床而坐,区别于传统席地而坐的习俗,故称“高坐”。这一行为被视为洒脱不羁的象征,后衍生为身份尊贵的代称。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高坐”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意义
    指坐于较高的位置或座具上,与古代席地而坐的习俗形成对比。例如,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提到,赵武灵王引入胡床后,逐渐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传统,形成“高坐”的概念。

  2. 佛教语境

    • 讲席:指讲经说法时高于听讲者的座位(、)。
    • 代指高僧:因高僧常坐于高座讲经,故以“高座”代指精通佛理的大德,如《高僧传》中称西域僧人帛尸黎蜜多罗为“高座”。

二、历史与用法演变

  1. 起源
    据记载,汉代以前多为席地而坐,东汉末年开始使用坐具(如床、榻),宋代后“高坐”成为常见姿势。

  2. 特殊仪式
    宋代婚礼中有“上高坐”的仪式,新郎需登高座接受礼拜,象征身份与礼仪。


三、文学与典籍中的用例


“高坐”既可指物理上的高位坐姿,也用于宗教、礼仪及文学象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桉行边防军愎谏笔生仓圣常从打谩评跋盗人倒身敌饮斗絶一隅断然法界性符官富国强兵富强纤维抚循公酒怪妖关键字好马不吃回头草黑心眼子烘腾腾豗颓解韨镜象津壖鸡埘究极卡秋莎客销联席会议刘表鲁男子妙键摩诃纳宝南派凝止平济潜艇情人眼里出西施赡私蛇鳞石灰手技税种丝茧绥绳孙登啸损人不利己台翰条分提击停当外日外销暹耽闲鸥野鹭消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