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报告动乱已平定。《左传·昭公二十年》:“ 卫侯 告寧於 齐 。”
(2).古指官吏告假奔丧。宁,谓官吏亲丧,归家服丧。《后汉书·陈忠传》:“ 光武皇帝 絶告寧之典,貽则万世,诚不可改。” 李贤 注引《前汉书音义》:“告寧,休謁之名,吉曰告,凶曰寧。”
"告宁"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从构词法与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构词溯源
该词由"告"(禀报、宣告)与"宁"(安宁、安息)构成,形成动补结构。在《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册第567页)中标注为"报丧"义项,其词源可追溯至东汉文献。
二、文献释义
丧事禀告
指正式向亲属或朝廷通报丧讯的礼仪行为。《后汉书·礼仪志》载:"吏三百石丧,告宁归家",此处的"告宁"特指官吏报请丁忧的行政程序。
休沐制度
汉代官吏休假制度亦称"告宁",《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说:"古者名吏休假曰告...予宁者,丧假也",说明该词涵盖常规休假与丧假双重制度。
三、语义演化
唐代以降词义发生转喻,如《资治通鉴·唐纪》胡三省注:"告者,谒告;宁者,问安",此时词义扩展为包含问候请安的复合行为,体现古代礼制与语用变迁的双重轨迹。
“告宁”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报告动乱已平定
指向上级或相关方面汇报局势恢复安定的消息。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卫侯告宁于齐”,即卫国国君向齐国通告内乱平息的情况。
官吏告假奔丧
古代官员因父母去世需回家服丧时,称为“告宁”。“宁”(音同“佞”)在此指代居丧。例如《后汉书·陈忠传》提到,东汉光武帝废除了官员奔丧的制度,但这一用法在早期文献中仍有体现。
柏举拜谒白衣送酒悲剧椑乾鄙族长谢産马成千论万尘幻持别摴蒲雕攻蛾眉月法挥敷佑公执洸忽官养寒樱秏顇横费涣发黄陵祠化升诙笑混帐见怪节料劫洗筋急金鸡独立基绪例及柳菌洛阳才漫不加意麪菓子妙迹母题闹埽内民披采乾股桥代翘勤庆帮清阳七槃仁丹胡三接少主舌敝唇焦盛积违天害理文昭武穆龌浊小蛮西方国家析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