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lk till one’s tongue and lips are parched] 形容话很多,说得舌疲口干
谓说话过多,致使舌疲唇干。形容费尽口舌。 清 李渔 《奈何天·筹饷》:“趲军粮,我这里力尽筋疲,舌敝唇焦。竝不见些儿餉。” 鲁迅 《彷徨·孤独者》:“亲戚本家都说到舌敝唇焦,也终于阻当不住。”亦作“ 舌敝唇枯 ”。 ********* 《<民报>发刊词》:“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 中国 以比 欧 美 。”
“舌敝唇焦”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拼音为shé bì chún jiāo,字面意思是“舌头破损,嘴唇干枯”,比喻因反复劝说、辩论或解释而费尽口舌。
2. 出处与典故
最早出自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原指为治国理政殚精竭虑,后引申为形容言辞劳苦。
3. 用法与结构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5.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需要反复沟通的情境,如劝解他人、辩论观点或详细说明复杂事务。例如:“他为了说服团队接受方案,已说得舌敝唇焦。”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吴越春秋》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舌敝唇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舌头磨损,嘴唇烧灼。用来形容说话或争辩过多而导致极度疲劳或痛苦。
《舌敝唇焦》由四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舌(舌部)、敝(攴部)、唇(口部)、焦(火部)。
拆分笔画:舌(3画)、敝(9画)、唇(10画)、焦(10画)。
《舌敝唇焦》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退而言其所短,进而言其所长;人善乎哉!舐犊情深也。”意思是:回避别人长处,专门指出别人的短处,这种做法是多么可悲!这里的“舌敝唇焦”用以描绘过度诋毁他人而造成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境。
《舌敝唇焦》的繁体字为《舌敝唇焦》。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字体的不同,可以有一些变体写法。例如,“焦”字古时写作“燋”,而“敝”字古时候写作“斃”。
1. 在辩论会上,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说了一个晚上,最终舌敝唇焦。
2. 他总是喜欢与人争论,每次争论过后,舌头都会感到敝痛,并且嘴唇也会因为太过频繁的开口而焦涩难忍。
舌飞唇敏、舌灿莲花、舌绣唇红、口若悬河、言辞激烈。
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说个不停、胡说八道。
默不作声、哑口无言、闭口不言。
【别人正在浏览】